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告別了無憂無慮的游戲為主要活動方式的幼兒時代,開始正式跨入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學生時代。這個階段正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單是老師在學校的教育,也是我們做家長的一份責任。只有家校雙向配合,形成良性循環,才能使教育收到顯著成效。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我女兒入學半年來,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取得一定的成效。為此,淺談幾點體會:
一、在引導中培養孩子課前準備的習慣
心理學家說:“培養良好的習慣就等于在塑造成功。”好的習慣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難、培養自信。小學是基礎教育時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關鍵。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以后,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現在自己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就要課前做好一些準備。
例如:每天晚上都要求孩子按照課程表提前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書本、削好的鉛筆等學習用品,一樣不少地準備齊全,這樣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亂,又可保證第二天能夠帶齊學習用具,不形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我女兒今年正好上一年級,在家中,剛開始的時侯,我在一旁耐心指導她怎樣收拾學習用品,應該怎么樣擺放整齊。經過半年的堅持訓練,她逐漸能獨立準備好所需的學習用品,養成課前準備這一良好的習慣。
二、在認字中培養孩子課前預習的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預習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對語文作業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一篇新課文,首先放手讓女兒大聲地反復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子;接著,在課文后面的生字條里,找出這些生字,讀一讀拼音認識它,如果還有不懂的字,再問我,這時我會把這些不認識的字或詞,寫在《生字本》上,然后,我就鼓勵女兒再次指讀這篇新課文,有時,也和女兒一起合作讀。這時,已經解決生字障礙,女兒越讀越有信心;最后,在女兒越讀越開心時,我還鼓勵女兒說一說,課文寫了什么?插圖畫了什么?課后思考題問什么?每次的預習,我都堅持讓孩子保持主動問,開心學。于是,女兒帶著問題去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預習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上,在聽課時就能產生一種積極主動、輕松自如的心理狀態,就能充滿自信,這正是成功的學習所需要的一種心理優勢。所以,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一種最有效途徑。
三、在鼓勵中培養孩子完成作業的習慣
“今日事今日畢”,就是完成作業的好習慣。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升華,作業可以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理解。獨立地按老師要求完成當天的全部作業,這樣做既能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又可防止養成拖拉作業的壞毛病。
例如:培養孩子認真寫字的習慣。在書寫生字時,我要求她做到“三到”:眼到,眼睛要看清字結構;心到,字形要牢記心中;手到,寫字要正確美觀。同時嚴禁多次用橡皮擦,擦的時候,嚴格要求做到整潔。接著,要求認真讀題的習慣。入學一開始,我是陪著女兒細心讀每一道題目,讀一題做一題。半學期后,我采用邊“扶”邊“放”的方法,把所有的題目陪她細心指讀一遍,然后,讓她單獨做完這些作業,完成后,鼓勵她再檢查一遍及時訂正,有時她沒有檢查出錯誤的地方,我也不會告訴答案,鼓勵她把這道題再做一遍。最后,當她的作業得到老師的好評后,我總是毫不吝嗇地表揚她。經過半學期的堅持,她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加強,學習的興趣變得也越來越濃。這樣,認真寫作業的習慣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質量的重要保證,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培養,勤檢查嚴督促,直到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養成。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