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課題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理論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在文本中確立小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發現、感悟提高。本文重點從“解決問題”“自主探究”“ 促進生成”這三方面闡述小課題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課題 解決問題 自主探究 促進生成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旨在通過形成“頭腦風暴”效應以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全面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創新精神。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小課題研究性學習”呢?我們認為,“解決問題”“自主探索”“促進生成”等教學策略是閱讀教學中小課題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方法。
一、解決問題策略
華羅庚先生說過:“把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退’成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這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來一個飛躍上升”。這是一個十分精辟的思維方法,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第一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之遇“新”不懼;第二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為避免冗長繁瑣的課堂提問影響學生研讀、探究文本,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確立若干個有穿透力、內蘊豐富、角度新穎的研究小課題,使學生在思路清晰的學習過程中產生主動探究的心向。同時要避免一些毫無價值的探討,以免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此外,還要適時利用學生的認知矛盾激活學生分析問題的欲望,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探究、假設、想象、討論等方法對學習信息的研讀與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最后,學生以各自喜歡的形式呈現研究成果——對語文知識的感悟和總結,得出與閱讀內容有關的語文信息和生活信息,這是一種再創造力的提升。
二、自主探究策略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我們都清楚,在教學時,只有堅持“以知識點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原則,努力做到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發現創新,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才能實現學生將“學會”變為“會學”。
1. 自主性體現在對課題內容的選擇上
每篇文本都向學生提供各種研讀信息,意味著學生對課題的假設、質疑、選擇上更具個性化、民主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對課題的確立應提供多項內容的選擇,或者師生合作生成。當然,我們更提倡由學生提出。其方法現略舉一二:①引導質疑課題、重點詞句:如《草船借箭》通過學生自主質疑確立研究專題:諸葛亮是“借”箭?還是“騙”箭?②對結尾補白處進行想象:如解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中的“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我做了如下設計,力圖挖掘超越文本以外的知識點:“是啊,雖然時光飛逝,青春不再,季老先生故地重游看到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沒有改變,美麗的街景沒有改變,獨特的種花方式沒有改變,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把你對‘沒有改變’的發現和感受寫在課文的第一幅插圖里。”③在研討課文后自主提出、自主選擇、自主確定。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我愛閱讀”,學完4篇課文后,讓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制定主題方案,拓展一系列的小課題學習活動。④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得出課題:如《只有一個地球》,通過閱讀文本和提供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后,可以自主確定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小課題。
2. 探索性體現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探索的經歷與體驗,探索豐富而完整的學習過程,可以根據專題自主地收集、判斷、發現、處理、創造語文信息,掌握并運用閱讀技能,利用多種手段,去獲取更多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這樣一來,使學生更好地整合語文知識技能與課外知識的信息量。
3. 合作性體現在思維火花碰撞上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個人學習成功與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啟發其展開豐富的想象,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共享資源。從而使對課題的探索與研究向深層次方向發展,同時促進學生養成合作的個性品質。這種團隊精神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智慧之花。
三、促進生成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葉瀾教授也說過:“學生在課堂的不同表現,是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因此,新基礎的教師要有捕捉課堂信息的能力,課堂上,要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研究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動態生成的策略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對所理解的內容進行理性的批判,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廣泛的生成性課程資源,從而形成極具研究價值的小課題,引發學生生成更多的思考,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開展小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目的,以啟發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智慧生成為主要策略。作為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對語言文字的玩味與體驗,關注能通過多種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語言實踐能力,關注對學習成果的分享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