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為研究對象,針對教學實踐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文章主要從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對比性原則、適度性原則、主體性原則等角度進行闡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跨文化視角 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
一、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用性原則
跨文化知識的引入是為大學語言教學服務的,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實用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導入文化內容時應選擇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的來龍去脈等等。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跨文化交際。與英語作為母語的外籍人士進行交際,與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人士進行交際至少要涉及兩種文化。當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雙方使用英語進行交際時,他們有意無意地會把各自掌握的母語文化帶到交際中來,有時母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會出現一定的沖突。為了避免沖突,盡量保持交流渠道的暢通,人們在學習英語時,就要掌握一定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并根據交際的實際需要,恰當、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因此,大學教師在大學英語閱讀中導入文化內容時,要注意培養大學生運用文化知識為交際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同常交際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到大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性質等因素。這樣一方面不至于使學生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對大學生而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貼近閱讀教材,應該與大學生所學的閱讀語言內容密切相關,更應貼近他們的所學專業。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產生較好的良性循環效應。所以,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對跨文化知識“一把抓”,那么閱讀課堂看似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其實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階段性原則
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之前應首先充分了解學生,即進行學情分析,認真了解大學生的語言水平、知識準備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從而能確保在選擇和導入文化教學內容時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即階段性原則,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地讓大學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在貫徹階段性原則時,教師還應該注意不能使英語閱讀教學內容顯得過于零碎,必須注意到文化內容本身的內部層次性和一致性。英語閱讀教學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對比性原則
通過比較中國文化與外語國家的文化異同來學習外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異國文化的印象,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所學語言與母語之間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知識的不同,是他們掌握所學語言和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最大障礙。而相對于文化共性來說,不同文化間存在著的差異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堅持對比的原則,深刻提示隱藏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與意義之外的文化內涵,將目的語文化與本族語文化的某些差異進行導入,這樣能使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減少來自本族語的干擾,避免交際中文化遷移帶來的失誤,使大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措辭更地道。
四、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適度性原則
凡事要有度,過猶不及。適度就是要根據閱讀教學任務和目的的需要,適度地導入為達成既定目標所需要的文化內容,而不是無限制地或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的文化移入。一方面,教師在甄選文化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深淺適度,詳略適度。另一方面,適度性原則對有限的教學時數亦有要求。缺乏針對性而寬泛、深入地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勢必占用十分寶貴的教學時間。因此對導入的文化內容點到為止或稍加發揮也是“適度”。教師不應一味地追求跨文化教學,切忌每堂課都被貼上跨文化的標簽。
五、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主體性原則
素質教育倡導幫助大學生增強和發展其主體性,使其逐步成長為社會生活的行為主體。因此,在課堂上大學生理應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例如,短劇表演、辦模擬晚會(如圣誕晚會)等。只有學生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能更易被其掌握并內化。同時,教師也應該正確協調好教師講解和學生課后自學的關系。畢竟文化內容廣泛而又復雜,教師的講解是有選擇的、有限的。因此,應該鼓勵大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知識積累,教師應該成為大學生課外文化內容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導入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模式上,教師應該靈活運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作用這三種閱讀模式,揚其長而避其短,使閱讀課能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有效融合。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各種參與課堂的機會,使學生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際,運用語言并掌握語言。
【參考文獻】
[1]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陳勵.談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
[3]程曉掌.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