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現問題,確立主題
研究始于問題。校本教研的問題如何發現,主題如何確定?我認為,它是來自對課標的理解,來自教學中的困惑和優秀教師的啟發。
1. 課標要求
新課標指出: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2. 教學困惑
自新課程在我校實施以來,我校語文教研組曾多次開展了閱讀教學研討活動,很多老師在朗讀指導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種嘗試,但總是找不到最佳的朗讀指導方法,這個問題一直讓我們教研組成員頗感困惑。
二、理論學習,提高認識
為了讓老師們從語文教學的源頭去尋找朗讀指導策略的理論依據,形成新的理論高地。同時,讓老師們有意識地邊學邊實踐,使實際經驗和教學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創新的思想火花。我們組織語文教師帶著問題,圍繞主題,重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走進新課程》等教學理論。針對“用怎樣的策略去指導朗讀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見,意見不一,爭執不斷。經過討論,我們提出了幾個假設:
1. 以重點詞、句、段的朗讀指導為突破口,帶動全文的朗讀及理解。
2. 朗讀指導要遵循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先理解感悟,再進行感情朗讀。
3. 教師要抓住課堂生成資源,對學生朗讀及其體驗的抒發及時進行指導提升。
三、以課例為載體,研究實踐
課程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以課例為載體有利于聚焦課堂、改進教學,所以根據教研組討論出來的三條假設的朗讀指導策略,用課堂教學的實踐來印證一下,于是選定了《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由林老師執教。選定課例后通過集體備課,反復說課、論課,讓林老師在研討會上公開教學,展示過程,為教研組研討活動提供了靶子,讓大家有的放矢。
四、集體評議,反思教學
反思教學是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反思的形式有執教者的反思和同伴的反思,通過參加教研活動不同層次人員的反思、討論,形成集體智慧。
1. 執教者反思
林老師先闡述了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再結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策略:(1)語文教學不是一種告訴,而是一種體驗,力求“以讀為本,邊讀邊悟”。 所以在課堂上抓住文中的關鍵句和關鍵詞讓學生體會小男孩的想法,幫助學生探究小男孩“明知撿不完還要撿”的根本原因,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充分地感受,撥起情感之弦。(2)教學需要充分預設,也需要即時生成,在課堂上做到隨學而導。當學生找小男孩撿魚扔魚的句子后,隨即提出“你發現了什么”這樣一個開放的問題,因為在設計教案時做好了充分的輻射型預設,不管學生發現什么,都可以隨學而導,引導體會文章的內涵,教師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林老師還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本課教學上的不足之處,最后她以新課程浩瀚的海洋相比,自喻為淺水洼里的一條小魚,激勵自己加強學習不斷進步。
2. 同伴評議
接著,教研組的老師們就林老師的這堂研討課,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老師們對林老師成功實施了預設策略進行了熱情的表揚,如:(1)劉老師從“教材的藝術性處理”角度評價“抓重點詞句的策略”:林老師抓住了課文的第一段和后面描寫小男孩撿魚扔魚的重要片段來展開閱讀教學,打破了逐段串講、四平八穩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課堂時間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詞句上,顯得大氣十足。(2)董老師從“學生的情感走向”角度評價“抓學生情感邊讀邊悟的策略”:她認為林老師始終能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指導朗讀,從定好情感基調——蓄情到創設表情佳機——瀉情。但是有表揚也有批判,更有激烈的爭論。如在認同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的策略時,有教師提出:“年級不同,抓重點詞句的策略是否該相應地有所區別?”林老師認為不一樣,因為每個年級的篇章不一樣,文本是隨年級的升高加大難度,所以理解難度是有差異的,雖然指導的方式一樣,但學生能力不一樣,品味到的內涵不一樣,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生成的內容會更多,更深刻;于老師也感覺是有區分的,因為在高段,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感悟再朗讀是對這種方法的運用,更強調的是學生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而今天的課堂更多的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這種方法;董老師對此的看法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總是先理解字詞,再到句、段、篇章,這個規律過程是一樣的,不管你的年齡多大,水平多高,都要遵循這個規律。
3. 討論統一
經過認真討論和網上查閱資料,老師們最終達成了共識:認為要鼓勵學生在先理解作者思路和文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據地說話、有條理地發散,不能讓學生養成浮光掠影地讀書、不假思索地說話的壞習慣。語文教學的課堂觀察也不一定要強求一律采用定量觀察,要因時因地因時而宜;可以緊緊圍繞朗讀指導有效性的主題設計比較容易觀察、便于操作的視點去繼續研究。
五、活動反思
教研活動中的討論,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課堂教學中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細節,從而聚焦重點,引發教師的深度思考。校本教研的成效除了改善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還在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的反思也不應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過場,而應是能夠抓住與問題本質有關的重要細節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深入地探究平時這些困惑背后的真實原因。因此我們不僅僅滿足于教師在口頭上的即興反思,還要求教師能寫案例,在寫案例的過程中提高反思能力。
校本教研的確為教育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促進了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了學校跨越式發展。本次主題的教研活動雖已告一段落,但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動將繼續研究繼續創新,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