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校開始使用北師大版語文教科書。這套教材吸收了近年來我國小學語文改革的成功經驗,具有開放性、選擇性、適應性。可是對于地處祁連山區的教師初次拿到這套教材,并非是這種“柳暗花明”的感受。在具體的實踐中很多老師覺得實驗教材難于把握,教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了,竟然不會教了!在這幾年里老師們面臨著新理論、新實驗、新教法,再加上新教材的全新挑戰,踏上了我校語文教學新的征程,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努力:
一、 因地制宜采取教學策略
首先考慮自身的能力和經驗。我校的老師絕大多數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上,自己帶到課堂上的是個人獨有的長處、弱點、經驗、能力,這使得每個人的課堂不同于其他任何課堂。老師們往往傾向于自己已經用過的或者慣于使用的教學策略。實踐中大家深有感觸:這些方法過于頻繁地使用會導致教師自身能力停滯不前和學生的厭倦,因為學生具有各種各樣的學習風格,所以我們應該用多樣的教學策略適應所有學生的需要。其次考慮學生的需求、經驗和水平。經驗告訴我們,一些學生通過直接教學(講授和背誦)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一些學生在合作的學習環境中能學得更好,還有一些學生則更適合獨立的學習,而有些學生的學習水平還只能達到認知和理解的階段。了解到學生情況有助于我們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比如,我校農村孩子較多,在如何糾正方言上,老師們摸索到:會拼音對于糾正方言有一定的用處,但絕不等于會拼音才能學習普通話,更不等于會了拼音就會了普通話。會不會普通話,關鍵是學校是否有一個說普通話的語境,語文老師和其他老師是否用普通話教學,學生之間的交流等等。最后應考慮到周圍的環境和氣氛也會影響教學策略。它包括教師、學校和社區,可供你是用的資源有哪些?可能有些你本打算開展的活動會因為重要資源的缺乏而無法實施。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語文天地”中“初顯身手”和“筆下生花”都與“花”有關,而我們所處的地區比較寒冷,春暖花開的現象是沒有的,于是我將這些內容調整在后面等到“夏暖花開”,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將自己真實的感受說出來,寫下來。再通過多媒體教學拓展一些南方的花卉,激發孩子們了解大自然和學習的興趣。這樣準確定位學生的目前水平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給學生積極學習提供一個“好的刺激物”,以引起學生的興奮反應,激發學生求知欲。
由此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學習語文的興趣問題。注重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讓學生喜歡語文。二是學習語文的方法問題,注重學生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學會學語文,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真正體現“因材(文本、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施教”的法則。而這樣做的目的正是集中體現北師大版的教材總的指導思想“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文化積累。”
二、整合集體智慧
新教材的使用不少教師感到不太適應。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備課單靠傳統方式 基本是低效的。拿到新教材時正逢我們所處地區面臨新課改之際,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固定的模式,這對于所有的教師是一個挑戰,不同能力不同風格的教師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正好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提高認識。我是我校新教材的第一個試用者,當我看到第一冊教材,就直接產生疑惑:先不學拼音怎么教孩子認字?拼音只強調認,不強調寫怎么了得?產生這樣的疑惑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以往的語文教材是一入學就先學拼音,我校有三分之一是農村學生,面對學前教育不夠重視的農村兒童,我們茫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研組加大了集體備課的力度,有了共識:漢字是有中國文化的母語文字,任何國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視母語教育。拼音只是一種認字的方法,而認字并不是只有拼音這一種方法,正如一入學時學習“字與畫”單元,保護了孩子主動識字的積極性,先學常用字再學拼音,把拼音的難點分解,保護和激發孩子認字和學拼音的興趣,真正以學生為本,不能以教師怎樣教習慣和順手就選取某種版本的教材,經過學習,孩子的拼音比原來學得還好。這樣在一次次地集體備課中,同事們集思廣益,首先對于用好新教材有了信心。改變一開始那種“新教材不適應我們農村的孩子”看法,提高了認識。“適應農村”應該理解為“適應農村孩子的發展”而不是適應山區的落后,只看到眼前,不著眼發展和未來,那真是誤人子弟,如果以山區落后為由,選用落伍的教材,采用落后的教法,那將進一步加大城鄉差別。
三、組織觀摩、學習、交流
老師們在教學中對于新教材的理解和運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一,二年級的識字部分,教師認為任務重,時間緊,這一反映有教材問題,也有教學方法不適當的問題。教導處就請對教材理解較深、教法靈活、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做示范課。通過對觀摩課的多角度分析,教師明確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途徑。組織老師們參加市里北師大教材的培訓,之后及時組織交流體會。老師們認為新教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以傳統的觀念去看新教材,以傳統的教法去處理新教材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今年在我校“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的教研活動中。老師們進一步分析、理解北師大教材,采取有效的方法。
由于我們能夠隨著課改的推進對新教材有全新的認識、探索,我校的語文教學很快走出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學科成績在縣教體局組織的多次抽考中成績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