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以“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為此,教師有必要對課堂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及時進行全面系統的反思和重新認識,以便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難以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成績和不足,發揚成績,改進不足,提高課堂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新教材的要求又適合學生特點的新的教學模式。為此,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要對教學理念進行反思。
面對新教材,首先思想觀念要轉變,有了新的觀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新課程不僅要崇尚“苦讀”“勤教”,更要以人為本;對學生“樂學”的潛能要大力的開發,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更要培養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這樣才能使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適應。因此,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
一、培養學生自我激勵學習動機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盡一切努力和方法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英語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這樣教與學才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并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并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切實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學生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
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新教材要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應該成為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火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不斷創新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過程,讓學生由“學會”轉變到“會學”。
五、把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使用而教學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不是一套死的規則。為了適應新教材的“任務型”教學,高中英語教師要做到:
(一)要有可行的教學任務。英語新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明確的任務。同時,教師要從任務的真實性、實用性、功能性三個方面保證任務的可行性,并且確保學生明確領會并全面執行布置的任務。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應以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為基點,設計難度適中,切實可行的活動或任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堂課中都能被關注到,并都能解決問題。
(二)課堂要有師生互動。新教材理念是,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的觀點與結論的教育活動。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交際 ( 交往 ) 活動,是一個有目的的教學過程,它是師生之間或是學生之間為了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而進行的互動。教師要加強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中圍繞教學內容,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各種交往情境,設法使靜態的文字變成生動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真實與互動的情境中,教材是腳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師生雙方共同參與,頻繁交流,形成主動參與,探究合作的課堂氣氛。學生不僅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主動學習、樂意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學習語言離不開創造性思維,教學語言離不開反思研究。我們只有不斷反思,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地認識自己、發展并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