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有限的45分鐘時間內,即能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用最小的精力投入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促進全體學個性的最優化發展,筆者認為應做到:吃透教材,精心備課;精講多練,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誘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熱情。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實效性
一、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精心備課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教材,要“在教材中走幾個來回”, 吃透教材,精心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措施方法。
自己在教新的課文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不認識的字,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對自己不理解的詞語,自己采取查詞典和結合課文上下句來理解。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給予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教材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開始備寫教案。備寫教案時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理解自己的學生,通過學生的課堂作業,回答問題,考試測驗,輔導談話等諸方面進行了解。以此信息為依據,考慮如何啟發學生思維,如何培養學生能力,如何抓好由 “知”到“能”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教學目的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良好的目標意識是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的前提。目標的制訂最終要讀透教材。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全盤考慮。教師在處理每一篇課文時,對教學目標的確定要精,要準,體現學科的系列性。目的明確,重點突出的教學與面面俱到的繁瑣講解二者效果迥異,我們一定不要企圖在一堂課內解決許多問題,大而無當等于虛設。一堂課四十五分鐘,應該講求實效。如教《母親》一課,讓學生通過抓住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學習母親宣傳真理與敵人英勇斗爭的精神。課堂上,我只要求學生集中考慮一個問題:這篇小說是怎樣細致、深刻地描寫跟敵人斗爭的心理活動的?這些心理描寫表現了她怎樣的思想性格?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這一問題,再有目的地在思考、討論、探究中得出結論。這篇課文由于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一篇很長的課文只用一節課學完,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精講細練
教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必須遵循實踐論的認識規律。教師的講是需要的,但學生練更需要。語文課往往流于“君子動口不動手”,寫的訓練常常被擱至課外,課堂書面作業變成課外作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把練筆落實在課堂,讓學生當堂寫,通過教師的巡回指導,可以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訓練效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自己總是在每堂課中盡可能把教師的活動壓下來,保證學生的練習時間,在課堂上保證學生的語言交際練習,寫作練習,表演練習等。達到讀寫說表演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學寫了朱自清的《春》里的最好三段比喻和排比的句子“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姑娘,春天像健壯的少年”,就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這兩種修辭練習寫三句話來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如學了都德的《最后一課》刻畫人物的課文,讓學生練習心理描寫,練習肖像描寫。
四、循循善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
呂叔湘先生也說: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這些話給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的任務在于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使其“俯而讀”,“仰而思”。千方百計地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新知,有新發現的習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啟發誘導,使學生變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主動熱情的“我要學”。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興趣之火。悉心挖掘教材,選好“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集中力量解決重要問題,為學生自學多練創造條件。教師的“導”要因勢利導,要步步深入,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如:教《琵琶行》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啟發學生編寫詩的結構提綱。這一環節照常規講,師生共同編寫提綱就算完了。而我卻抓住不放,進一步要求學生思考,從這一結構提綱當中,你們看出什么問題?學生思索、考慮、討論最后從提綱中歸納出全詩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描寫歌女身世遭遇的明線,另一條是寫詩人感受的暗線,這一虛一實,虛實相生詩人緊緊抓住時代的特點,找到了兩者貌異神合的聚結點,詩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因此我們要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項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總之,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教師只要以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著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建設開放富有活力的課堂,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搭建展翅飛翔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