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關系著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在某種意義上說,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現代人的重要素質,是21世紀的呼喚,也是創新人才的通行證。所以,醫“心”、育“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班主任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須先轉變三個觀念
三、認清中學生的心理特征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
當今,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是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都要日益增強的創新人才。因此,在素質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德”“才”兩方面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而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關系著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在某種意義上說,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現代人的重要素質,是21世紀的呼喚,也是創新人才的通行證。所以,醫“心”、育“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班主任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
那么,在班工作中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呢?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最近國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大綱中明確將心理教育工作,作為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廣大的教育者所重視,去研究,去應用,往往不承認政治思想問題外還存在有心理問題,故而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常把心理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問題去處理,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把事情弄糟。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的活動,無論是心理活動還是行為活動,都是由一定的環境條件所激發,其活動過程受環境條件所制約,而活動由反作用于環境,改造著環境條件。” 而教育專家也認為,環境對學生身心的發展影響較大,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實踐及社區教育之中。對于學生來說,接觸時間最多的應該是班集體。只要班級人際關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諧、上進的情感氣氛,就有利于學生間、師生間的思想、情緒、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應,并有益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須先轉變三個觀念
1.教育觀念的改變
過去相當長時期,人們認為個人的智力高,將來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學界曾對3000名高智商的兒童追蹤研究30年,發現并不如是,故而當今世界學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把學生成當儲存知識的容器,認識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創造,是要讓每個學生任何方面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心理素質恰又是其他所有素質得以構建的基本素質。
2.健康觀念的改變
傳統的健康觀念使人們偏重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只有身體健康是不夠的,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是沒有身體疾病和虛弱的現象”。簡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
3.成熟觀念的改變
成熟是每個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層次上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的表現。心理上的成熟不是自然過程,需要通過教育和訓練,如果只有發育而沒有教育這一因素,則成熟將是零。因而教育不僅能促使學生的成熟,也將給因心理不和諧、心理困惑的學生解除煩惱不安。諸如,有些學生熱心于追跑、玩彈子球的時候,另一些學生卻已經關注人際交往。這實際是人的心理發展快慢之別的表象。因此,不能簡單武斷地把學生表現出各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歸結為學生的思想問題,慣用成人化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對待學生,簡單地把他們分為“好”和“差”,其結果必將扭曲和損害學生的正常健康成長。
三、認清中學生的心理特征
中學生正是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他們正處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時期,因此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這個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大變化的轉折期,在整個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階段學生正處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寶貴,充滿生機具有向上發展趨勢的時期。中學生已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追求。總之,中學生心理正處在迅速發展趨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階段,作為這特殊階段的反應,他們的心理活動表現出既豐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四點:
1.心理品質發展不平衡
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和得意時,常有明顯的優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易轉向反面,產生自卑感甚至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反應。
2.情緒和情感的發展不平衡
中學生情感豐富而復雜,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常常動蕩不定,為一點小事可顯得非常激動,熱情,卻有時又會轉向反面陷入極端的苦惱悲觀的情感狀態而泄氣、絕望。故有人把青少年這個階段說成是“疾風怒濤”時期。
3.人際關系不協調
中學生需要友誼,需要別人愛又愛別人,把友誼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伙伴,會使他們感到苦惱孤獨。友誼給他們帶來歡樂和支持,來自朋友的鼓勵和安慰、贊揚,往往比家長、老師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學生自尊心很強,感情豐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易產生人際關系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觀念與認識不平、認識能力的差異
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處在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中學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惡丑的,但由于中學生認識能力跟不上,對各種信息不能過濾,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如果注意加以引導培養,就能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是非觀念。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
在班上,我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心連心、心里話、小小心理輔導員等活動,培養學生從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尋找“打開心靈鎖”的鑰匙。作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種方法來了解并疏導學生:
一是觀察法。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考查,即通過“聽其言、觀其行”來掌握學生的情況。例如:有的學生由于某種疾病上課精力不足,作為班主任應該觀察到,及時地給予關心、體貼,并組織班集體幫助他,鼓勵他多參加文體活動,注意鍛煉身體。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意志力。作為班主任,只要勤于觀察、善于觀察,就能及時給學生進行疏導。
二是談話法。通過親自與學生交談,獲得學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個性,跟學生的談話方式有多種,根據需要可找學生個別談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組漫談,還可對全班進行專題談話。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談話的態度,還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例如有一次,班上有兩個女孩因一點小事而互相爭吵誰也不理誰。這時,我并沒有馬上對兩個孩子講一番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理解體諒的道理,而是先讓一個說完自己的理由,然后讓他們面對面地說說自己的理由,這時候,兩個孩子的聲音越來越低,表情也越來越不好意思。最后兩個孩子都對我說:“老師,我們倆都有錯,現在我們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這樣一來,這兩個孩子的心結也就解開了。
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輔導的班會課。實踐證明,針對班集體中近期出現的一些現象,利用班會課來醫“心”、育“心”的效果非常顯著。在上課時,我首先做到目標明確,圍繞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發展健全人格的總目標,確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標,如: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業的提高。其次做到內容具體,有針對性,圍繞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設計一系列的課題,例如:怎樣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確地面對父母的責備等等。再次,要注意方法的靈活性、多樣性、適應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育內容的需要恰當地運用討論法、認知法、活動操作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為訓練法。讓學生在班集體中輕松、愉快、自由的氣氛中學習,正確地認識自我表,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能使學生通過了解自我的動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