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快樂教育不斷被運用到學校教學中,這對傳統的學校教學模式產生強烈的沖擊。因此,把“寓教于樂”思想融進學校體育教學中是目前學校體育發展的趨勢。它強調快樂的學習情緒貫穿教學過程,以達到讓學生熱愛體育,發展個性,形成積極樂觀與向上態度的多重目的。
素質教育的今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采用有效的、積極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必要強化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能力發展的氛圍,才能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得以主動學習和愉快的發展。正如《論語》中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任何的教學活動都應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將快樂融入教學過程中來,籃球教學亦當如此。
根據教學大綱的指示,籃球教學不僅重在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籃球技能,更注重開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價值體驗與興趣因素。因此,籃球教學應融入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的技能、素質、興趣一起納入到教學目標中來。如何實現寓教于樂的籃球教學,這是本文致力于探討的問題。
在此,受新課改的啟發,加之自己的探究,加強游戲的籃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學之有趣,練之有味”,本文摸索出了幾點教法,力圖使籃球教學兼具合理性與娛樂性,寓教于樂。
1.激趣教學法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興趣絕對是最好的教師,體育課也不例外。本課在課的導入中引入了現在學生最感興趣、最熟悉的NBA、CBA的籃球明星,激發了學生的強烈興趣,而且也讓學生明白成為籃球明星的夢想需要通過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整堂課以球星為載體,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爭做小球星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2.自主教學法
所謂的“手不離球,球不離手”的高境界,決定于手對球性的掌控能力。為了讓學生在運球的過程中,自如地控制手中的球,運球之前,我先讓學生們耍球,同學們使出渾身的解數,大膽想象,耍球花樣層出不窮。還不可小覷,不少學生還耍得很有專業水平。于是我在他們一番大比拼后,邀請了學生們上前亮相,不少學生毛遂自薦,上來挑戰,使整個活動備受學生關注,興趣激增。正是給了學生以自由、自主的活動和想象空間,學生的創新能力才得以這樣一浪高過一浪的展現。
3.啟發示范教學法
為什么把體育課中常見的示范教學這一內容稱為是啟發、示范教學?以往在教學體育新技能時,為了讓學生能準確到位地掌握運動技能,常常是由教師示范、講解動作,再讓學生依樣畫葫蘆,而后通過反復練習,反復揣摩再獲得新技能的。而今天這節課,學生有了先前對耍球要領的體會,對于運球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幾個事項已經能心領神會,教師如再進行有板有眼的示范,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厭煩,甚至嚴重減弱他們剛剛沸騰的“興趣”。在這里我試著讓學生自己來說說運球要領,讓學生當當老師說方法,讓老師當當學生做動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起新技能來不費吹灰之力。
4. 團隊教學
體育精神:重在參與。而我更認為體育精神還能凝聚一個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魂。體育課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一個特點:能在多樣的體育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集體意識。通過組織小團隊比賽,一方面可互相促進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增進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因此團隊學是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為了能更好地掌握運球技能而且能在短時間內有較明顯的提高,我將全班分成4個小組,并采用他們最感興趣的NBA隊名命名小組。開展團隊比賽,在小組同學的吶喊聲中,每個同學更棒地運用運球技能,你追我趕,使整個比賽開展得有聲有色,分享著體育帶來的快樂。
5. 星級教學法
學習實踐中能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是否實行“愉快教育的標志”,在籃球教學中可以把轉身運球,背后運球、運球急停投籃,勾手投籃,助攻防守等各種技術,分解成從易到難的“五星級”進行訓練,每一個技術動作作為一個星級,要求每個隊員自覺地在定時訓練中努力完成動作。學生為了完成動作,個個汗流浹背,每個人都清楚只有能過五星級訓練,才能真正掌握技術。
6. 激勵教學法
在籃球課技術測驗中,把各項技術動作歷屆最好成績公布給學生,以激勵學生上課的學習熱情興趣,使他們都產生強烈欲望打破本校最高紀錄,所以他們拼盡全力去練習,從而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高潮。為了激發學生對籃球的學習興趣,如上課教學和課余時間組織籃球比賽活動,帶領學生進行比賽和學習,讓學生體會勝利后的喜悅,失敗后的滋味,進行必要的體驗,并從籃球比賽中檢驗自己所學的技術還欠缺哪一方面,還應加強哪一方面的技能、知識,以便在下一次訓練時更有針對性地練習,這也是一種提高學習興趣的方法,在籃球教學中,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籃球技戰術的積極性。
總之,在籃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組織教學采取適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所以除了教師能對癥下藥,運用合理的教學過程,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外,還應保證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充足的練習時間,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讓籃球教學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