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決定了構建學習型組織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對于高校來說,輔導員是高校學生管理的主要人員,做好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既是高校工作學習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教導質量的保障。本文從學習型組織理論為基礎,探討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路徑。分析了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同時,對于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核心要素與系統構成給予了相應的分析。
【關鍵詞】學習型 輔導員建設 因素分析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管理者,是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主要引路人,同時,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保證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設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路徑,既有利于促進輔導員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又有利于發揮輔導員的教育骨干作用。就目前來看,我國高校的發展工作上面,學生的工作是主要的,當前學生工作形勢復雜而且挑戰嚴峻,因此,加強輔導員的隊伍建設,促進高校學生工作有序順利開展,在當前的教育情況下顯得至關重要。
一、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具體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性。首先就是對于教育上面來說,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對于人才的培養成了教育發展的主流,在教育事業發展的今天,無論在人才培養的理念,還是人才培養的模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培育適應社會競爭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帶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當前高校改革建設的主要方面。所以,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就必須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學習更多適應當前教育的理念,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社會實踐,從而帶動學生的發展。
其次,就是學生的需要,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引導者,高校輔導員在做好對學生管理的同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職業規劃、就業教育等一系列問題,這也是當前學生發展的主要問題所在,要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輔導員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新問題、探索工作新方法,從而提高對學生教育的掌握力度,正確地引導學生的發展。
再次,就是輔導員本身的需求,作為高校引導學生發展的主體,提高自身的素質是做好引導的最關鍵因素,輔導員自我素質的狀況則直接關系到輔導員職業未來的發展與對學生引導的良好成果。作為高校輔導員工作,要求個體應當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專業技能和育人技巧,但同時也需要具備和擁有先進的理論知識。只有這樣,輔導員才能在工作和學習的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夠在學校的工作中,更好地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帶動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才能夠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并最終現實個人的全面發展。
二、輔導員建設路徑研究
(一) 教育部門的作用
首先,就是對于輔導員的發展上,學校和有關教育部門應當做好對高校輔導員的重視,肯定輔導員工作的意義和作用,在工作上支持輔導員,在政策上對輔導員重視和尊重,從而讓輔導員對自身的工作充滿信心,在工作的崗位上給予輔導員榮譽感,同時,也應該在相應的環境中給予輔導員提升的機會與空間,讓每一位輔導員在工作中都有做好工作的動力,帶動工作的積極性,從而讓輔導員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核心競爭能力,鼓勵所有的輔導員自我發展、自我開拓,進行系統思考,將工作與學習融為一體,在學習中更好地進行工作。
(二)加強輔導員培訓
對于高校來說,應當對輔導員有相應的重視,在學校內部建立相應的學習機構,建立高校輔導員學習和培訓機制。深化校本學習和培訓機制,提高輔導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從而做到輔導員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這樣一來,高校主體對于輔導員學習工作的重視,能夠提高輔導員對學生工作的全局把握和整體管理意識,從而達到學生工作的特色發展和優化發展,在對輔導員學習培訓的時候,做到針對性的培訓,這樣,可以在學習中給予輔導員更多的實踐與理論知識,讓輔導員可以借助校本學習和培訓機制,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提升輔導員工作的自我成效,推動輔導員工作的開展。
(三)加強學生與輔導員的聯系
在大學來看,其實部分學生和輔導員的聯系并不緊密,很多時候只是有事了才找輔導員,這在很大方面不利于輔導員和學生的聯系,也不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所以,學校要做好輔導員的建設,應當從學生和教師雙方抓起,加強二者的聯系與交流,這對于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結束語
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一項有利于高校和學生發展的政策,在對于高校學生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輔導員的學習,提高輔導員的學習成效,讓輔導員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促進自身工作的科學、全面和有序發展,從而帶動高校學生良好的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的良好進行。
【參考文獻】
[1] 徐家林. 高校輔導員要建立一支得力的學生干部隊伍[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01).
[2] 唐文紅. 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1).
[3] 王淼, 蘇勇,鄧穎懋. 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知識基礎論闡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