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對汽車維修專業人員的技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闡述了汽車技術的發展及特點,分析了汽車技術的發展對中職學校汽車維修專業的挑戰,并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關鍵詞】 汽車技術 中職 汽車維修 挑戰 對策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汽車技術的進步,汽車維修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這為我國汽車維修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對汽車維修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汽車技術的發展對我國中職學校汽車維修專業的挑戰,結合實際提出一些深化教學改革的對策。
1 汽車技術發展對汽車維修專業教學的新要求
日前,汽車工業協會發布2010年汽車主要數據,其中全年銷量為1806萬輛,繼續穩坐全球第一寶座,同比增長32.37%。產量為1826.47萬輛,同比增長32.44%。據調研顯示,隨著汽車保有量急劇增加和轎車進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我國汽車維修行業每年需新增從業人員40萬人,而且急需具有現代服務意識和現代維修技能的行家里手。因此,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被優先列入“國家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繁榮的汽車維修市場對維修人才的需求為汽車維修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對維修人才的高素質要求也對汽車維修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維修對象的高科技化
隨著汽車技術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技術在汽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如EFI電控燃油噴射系統、ESA電控電子點火系統、ECT電控自動變速器、ABS防抱死制動系統、中控門鎖及防盜系統等。電子控制系統在汽車上的廣泛應用,使汽車的動力性、燃料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都得到顯著的改善和提高,尤其使汽車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從根本上得到了控制。機電一體化是現代汽車的重要標志,它使汽車在總體結構、工作原理、使用維修、故障診斷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2 維修方式的高科技化
維修設備現代化、維修資訊網絡化、維修診斷專家化、維修管理電腦化。采用電子、激光、數字顯示等高新技術的維修、檢測診斷設備,如發動機故障診斷儀、四輪定位儀、解碼器、排放氣體分析儀等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昔日人們十分陌生的檢測設備,已經成為現代維修企業的必備工具。而這些檢測設備,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產品,是電子檢測技術和電腦技術的高級集成物。要熟練地操作使用這些設備,從業人員就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充分發揮檢測設備的各項功能。
綜合應用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和技術是現代汽車的特征之一。其高技術含量和維修工藝的規范化,以及維修、檢測診斷設備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決定了直接參與汽車維修的人員必須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熟悉現代汽車結構原理、傳感技術、液壓控制及自動控制技術,掌握計算機應用知識和操作技能。是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綜合應用能力的汽車維修專業人才。
2 適應現代汽車技術發展,深化教育改革
2.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根據企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調研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論證,確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掌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在汽車制造、生產、服務企業一線從事生產和服務作業等方面的生產操作、維修服務工作的技能型專業人才。
(2)根據專業特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由學校骨干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開展包括人才培養要求的調查、崗位職業人才標準的制訂、專業規范的制訂、課程體系的建設、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師資和專業技術人才共享、聯合教學、培訓、頂崗實習等多方面的合作,全程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建立在學校理論學習、操作實訓與到企業見習、實習交替進行的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構建和實施“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畢業后更快適應企業的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關鍵能力等綜合素質,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圖1 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①與企業深度合作,以訂單式培養為主要形式,開展包括崗位職業人才標準制定、專業規范制定、課程體系建設、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師資和專業技術人才共享、聯合教學培訓、頂崗實習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全程融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
②人才培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學習基礎課程后到企業開展認知實習,完成職業認知培養;其次,進入行動導向課堂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在“校中廠”進行生產性實習,完成職業認同培養;最后,在企業邊進行訂單模塊的學習邊開展頂崗實習,完成職業熟練培養。
③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實施雙專業帶頭人、雙教學團隊、雙教學監控、雙評價考核即“四雙驅動”的教學體系。校內專業帶頭人和企業兼職帶頭人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及指導專業各項改革;校內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合作教學,擔任理實一體的教學任務;校企雙方對在企業進行的各類實習實施監控;教學成果與就業質量由校企雙方進行考核和評價。
2.2 課程體系改革
引入行業、企業標準,結合汽車檢測與維修崗位職責、崗位能力、素質、職業特征、職業現狀和職業發展趨勢,歸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產生行動領域,構建基于典型工作項目的課程體系,并突出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交融遞進的特點。
①校企合作開展調研,共同確定汽車維修典型工作項目,確定相關行動領域作為主要學習范疇。
②基于人才綜合素質和能力拓展的要求,依照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構建基于典型工作項目,滿足職業能力和素質相互融合提高、學習過程逐級遞進的課程體系。
職業認知階段:在入學的第一、第二學期,主要通過入學教育、企業見習、專家講座、社會實踐活動及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技能訓練等學習,使學生了解職業特點,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了解崗位基本能力素質要求,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優良的工作作風,掌握必要的公共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職業認同階段:在第三、第四個學期,通過行動導向課堂加“校中廠”生產性實習輪換交替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典型工作任務的理論知識、實施流程、操作規范,培養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實現職業意識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從而牢固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掌握未來職業人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職業熟練階段打下堅實的能力和素質基礎。
職業熟練階段:在第五、第六個學期,通過頂崗實習及頂崗實習期間的校企聯合培訓,為學生進入社會成為職業人做好最后準備。
在頂崗實習期間開展校企聯合培訓,是訂單培養的關鍵環節。“校企聯合培訓”是校內教學的延展,是在校內教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彈性”和“開放”的訂單課程模塊,也是針對學生特定的就業崗位和工作環境開展的零距離教學形式。培訓過程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崗前培訓。主要學習企業各項規章制度。
第二階段,根據企業工作任務要求及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確定培訓內容,編寫培訓大綱、教材及其他教學資料,制訂專項培訓計劃。
第三階段,根據專項培訓計劃,校企聯合開展培訓。
第四階段,校企共同進行頂崗實習考核。
2.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2.3.1 專業帶頭人培養
通過專業技術和課改理念培訓,到國內外優秀職業院校的學習、參觀與考察,組織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建設、評價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主持省級以上課題的立項研究,企業累積2個月以上的生產實踐,國內外相關專業的學術交流,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教材的組織撰寫,參與行業及企業專家工作室的專業技術科研等一系列方法,造就具有專業建設與改革,課程設計及教學管理能力、較高科研水平的校內專業帶頭人。另一方面,從汽車行業中選擇一名經驗豐富、技術突出、理論扎實、威望較高的技術人員作為本專業的校外的專業帶頭人。通過專業帶頭人帶動整個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并將其優秀的科研成果進行交流與推廣。
2.3.2 骨干教師培養
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培養與選拔,對選拔出來的骨干教師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其能力及素質:
(1)職業教育理論與汽修專業技術進修培訓(國培或省培等)。
(2)國內優秀院校的學習交流。
(3)到合作企業掛職頂崗鍛煉與培訓。
(4)利用校內實訓基地條件參與對外技術服務,教師在校內實訓基地兼職作為工程師、技術員或操作工人,進行對外技術開發、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生產加工等技術服務。
(5)指導或參與汽修專業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優質核心課程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通過培養骨干教師,逐步建立一支能夠承擔優質核心課程、產學研結合和實訓基地建設與開發任務的高水平骨干教師隊伍。
2.3.3“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從整體上提高整個專業教學團隊的技術水平。使其能夠承擔理論和實訓課程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夠得到與企業技術要求相適應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措施如下:
(1)專業教師在兩年累計至少有一個月時間到企業生產實踐,熟悉生產過程,參與項目開發和課題研究等,增加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2)加強校內實踐技能培訓,開展教師專業技能自主培訓,制訂輪訓計劃,提高教師隊伍的“雙師”率。
(3)與企業深度融合,積極開展教師與企業員工聯誼活動,在培訓、技術支持等方面互訪互助,提高教師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
(4)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相應的職業資格考核并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2.3.4 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積極引入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來學校參與專業建設與教學,與校企合作企業共同構建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在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課程建設、專業技術研究等方面對其做進一步培養,使之成為能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及科研和技術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兼職教師。
3 加強實踐教學
3.1 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根據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要求,借助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這一校企合作平臺,重新整合校內實訓基地現有的資源,增添先進的生產型教學設備,與世博汽車維修中心、一汽豐田4S店、廣汽本田4S店等汽車維修知名企業合作,共建“汽車發動機實訓室”“汽車底盤實訓室”“汽車維護與保養實訓室”“汽車電氣實訓室”“汽車鈑金和噴漆實訓室”“汽車綜合故障診斷與維修實訓室”6個實訓室,并和廣汽本田共建汽車“4S”店,由學校提供場地、部分設備,由企業提供汽車產品、設備、技術規范等,成為集教學、培訓、生產于一體的校內實訓基地。積極探索“校中廠”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與生產相互融合。同時,利用校內實訓基地的師資、設備、場地、技術等資源優勢,為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提高企業員工素質,使校內實訓基地具有生產性教學、職業技能培訓、對外技術服務多種功能,成為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的汽車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
3.2 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
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使專業設置的針對性更強。學生在實際崗位操作中掌握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積累工作經驗,完成由學校教學到生產崗位的過渡。與實力雄厚的汽車維修企業合作,利用企業所提供的實習場地和檢測設備優勢,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安排實踐教學。校外實訓基地是聯系學校和社會的橋梁,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紐帶,也是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一個關鍵所在。有了實訓基地,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分期分批到基地進行實習,通過現場教學,基地內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既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學生在汽車維修企業頂崗,全面參與業務接待、受理、檢測、維修等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的訓練過程,提高學生汽車維修技術水平和汽車維修企業經營管理能力。這樣,為學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了一個進行雙向了解交流的機會,極大地縮短了學生走向社會崗位后的適應期。
【參考文獻】
[1] 張家祥,錢景舫.職業技術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杰. 汽修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全面展開[N].中國教育報,2006-03-17.
[3]李敏秀.高職汽修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8).
[4]王成波.中職汽修專業存在的問題與相應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3).
[5]于淑萍.高職專業特色的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6]陳劍熙.論實訓課教學目標的實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