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媒體記者問我,近年來為什么出現留學低齡化傾向,是不是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基礎教育比我國水平高?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美國,就連總統奧巴馬也在說美國基礎教育已經落后中國,因為在PISA測試中,代表中國首次參加測試的上海,數學、科學、閱讀都位居全球第一,而美國卻在二三十名開外。在加拿大中學,中國內地去的留學生,往往輕輕松松就可以獲得數學、科學的高分,加拿大本土的學生,選擇數
學10、科學10甚多,而中國學生,大多要選擇數學12、科學12。
難道是中國學生低齡留學,是為了避免國內激烈的競爭?如果是這樣,那么也就小瞧了這些學生及其父母對競爭的承受力。根據我的觀察,美國、加拿大的基礎教育質量并無多大優勢,其對中國學生和家庭的吸引力在于他的選擇性,而這恰恰是我國教育所不具備的,或者說最大的不足——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這既避免了某些學科變為所謂的豆芽課,也避免學生被納入一個模式,強迫學習自己并不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實現了對創造活力的解放,也真正讓學生減負,尤其是減輕沒有自主空間所帶來的學習精神負擔。
這一問題,顯然已經被我國基礎教育界所關注,如果我國的基礎教育還是按照目前的方式推進,除了能一再捧回PISA全球第一之外,并不能提高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也難以破解我國教育為何難以培養創新人才的難題。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最近筆者較為詳細地了解了上海正在進行的“快樂活動日”,感覺就是這方面的積極嘗試。以普陀區為例,該區結合區域特色,為學校提供了“五大系列”活動套餐,供各學校選用,一些小學推出的菜單式活動“自主選擇、自主策劃、自主實施、自主評價、自主管理”的模式,不設門檻,只要你選擇,人人能參加,等等。這些做法,最大的價值,就是把選擇權給學生,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把自主權給學生的教育,對辦學者和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學校必須提供更多的課程、活動內容供學生選擇,這意味著學校必須增加投入、整合資源,如果課程很少、活動有限,學生的選擇權也有限;其次,必須改變課程、活動的組織方式,從過去的灌輸、管教轉向交互、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體驗學習與活動的樂趣;再次,必須改變評價方式,打破原來的用分數單一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引入多元評價。
當然,毋庸諱言的是,在當前中高考整體評價、選拔制度未變的情況下,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探索空間,是有限的,目前,學生們還只能在“快樂活動日”中有選擇,而在其他學習日中,還必須以中高考的主要科目,作為學習的重點,于是總體看來,“快樂活動日”還只是補充。如果“快樂學習日”這種方式,能普遍推廣,在我國中小學構建起類似美國、加拿大學分制教育的模式,那么,我國的基礎教育,將改變現在千校一面的情況,為學生提供多元、多樣的選擇,鼓勵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
這就需要深入推進我國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給予學校充分的教學自主權,依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我國將“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如果這一改革深入推進,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快樂活動日”的活動模式,將成為未來中小學教育的主要方式。
(摘自熊丙奇的博客,有刪改——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