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伯爾的小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就是這樣一粒沙,就是這樣一朵花。說它是一粒沙,是因為它小,只是一部短篇小說;說它是一朵花,是因為它實在是美,無論小說主題、表達技巧還是作品帶給讀者的震撼,各個方面都堪稱精品;它還是一個世界,是一個天堂,因為在這部小說中,學生能夠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丑惡,還能在解讀中提高閱讀小說的種種能力。
小說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故事情節簡單,由主人公“我”受傷后被抬到美術教室,等待手術,接受手術三個部分組成;在故事情節的行進中沒有以塑造人物性格為主,而是重在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內心感受。
文章還反復出現了一些相同的細節描寫,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醒學生注意的。反復出現的內容定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一類是主人公對身體受傷后的感受,比如“再說,你毫無感覺,除了眼睛以外,其他感官都已失去了知覺”“我記不清是怎么受傷的 ;只知道我的胳膊不聽使喚了,右腿也動不了了,只有左腿還能動彈一下。我想,大概是他們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這么緊,使我不能動彈 。”相同的內容反復出現就會引起讀者的關注,“主人公受了什么傷?”這成了小說的第二個懸念。這個疑問也在小說結尾出現答案,“……因為他們把我的包扎打開了,我失去了雙臂,右腿也沒有了!……”學校是培養學生能力以求他們能“獨立生存”于社會的地方,但她的學生在離開她三個月之后卻在這里發現自己是無雙臂無右腿的殘疾人,再也不能獨立站立了,再也不能“獨立生存”了!而且發現自己“殘缺”的地方竟然是給學生傳授、展示“什么是美”的美術室!多么具有諷刺性呀!
還有一類細節描寫是對消防員的描述。比如“我感到一個陌生人的呼吸的熱浪,它散發著難聞的煙草和蒜頭的氣味”在“我”疼痛難忍的時候,醫生來到“我”跟前,摘下眼鏡,瞇著眼注視著“我”,一句話也沒說。給我水喝的消防員“和醫生耳語了一陣”,醫生才又把眼睛戴上,久久地注視著我,輕聲說“等一會兒,馬上就輪到您了……”“我”在手術臺上時,“身材高大而蒼老的消防隊員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著,疲倦而憂傷的微笑著,那張長滿胡子茬的骯臟的臉像是睡著了似的”,這一切描述都會讓細心的讀者有種疑問:“消防員為什么會對主人公這么溫情?”謎底又在結尾揭開,當他在醫生為“我”處理傷口時緊緊按住“我”的肩膀時,“我”終于認出了他,消防員原來是門房比爾格勒!這又是一枚重磅炸彈。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個月前,是學生的“我”常去他那里,他的屋子里就有那種劣等煙草味。可當我們知道真相后,心忍不住又痛了,年老的照顧著年輕的已是一種悲劇,更何況三個月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從此將是個殘缺的人生呢?
三個懸念貫穿于小說的始終,帶給讀者一個又一個心靈的震撼。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戰爭,每個讀者心中都會充滿對戰爭的痛恨。可是,細心的讀者發現,最應憎恨戰爭的受害者“我”卻出常人意料地“享受著戰爭及戰爭可能帶給他的榮耀”。因為小說中有這樣兩處心理描寫,“炮聲均勻而有節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隊啊!……令人愜意的炮聲,深沉而又粗獷,如同柔和而近于優雅的管風琴聲……”“……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將刻到石碑上去……”這是怎么回事?
帶著這個疑問去找答案,我們才會明白作者為什么不厭其煩地描寫學校的環境布置,甚至多次對同一個細節進行描述。尼采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和超人哲學。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躍,爭斗。他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應當藐視一切傳統道德價值,為所欲為,通過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自我。再比如門上拿走十字架后墻上留下的清新的棕色痕跡。這是統治者在尼采哲學指導下的行徑,因為尼采認為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還有,學校里出現了顯得不倫不類的陣亡將士紀念碑。這一切布置無不體現這兩個字——武力。而且主人公還不厭其煩地指出這樣的布置絕不是母校這一所。到此,我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統治者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教科書。而在這樣的教育氛圍里成長的受教育者崇尚侵略戰爭,進而享受戰爭,也就不足為奇了。
戰爭使得年輕的主人公身體殘疾已令人痛心,軍國主義教育培育出 “靈魂殘疾”的青年的事實更是令人發指。譴責軍國主義教育無疑是這部小說的主題。
懸念的設置和看似啰嗦的環境描寫成了解讀這篇小說的關鍵。新課改以來,大綱規定了選考內容。選考內容包括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近3年高考試題的統計分析顯示,“文學類文本閱讀”這一板塊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是小說閱讀,而在小說中主要考察“人物形象”“情節” “環境” “表達技巧”“探究”等。通過這篇小說的學習,學生既可以領略“懸念”的魅力,也可以切身體會到環境對表現主題的作用。閱讀小說的能力會增強。
其實,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粒沙,又都是一朵花,能不能把它的美呈現出來,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提高閱讀的能力,全在于老師能不能先發掘出美,又能不能用一個合理的方式去引導學生了。記住,每篇文章都是無窮無盡的寶藏,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說:“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寧非是剎那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