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用書中對《散步》的主題的概括為: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于家庭倫理的理想。看似中肯無疑,實則掩蓋了作品更具價值的思想蘊含。
【關鍵詞】閱讀 散步 有感
我在反復閱讀《散步》后,對小說的主題有了新的概括:它所表現的不僅是對母子三代人幸福和諧生活的贊美,更在于對人性中真善美品格的贊頌。
文章開門見山,開篇點題,交代了散步的地點,并鄭重其事地依次介紹散步的人員。值得注意的是,一家人出場的先后排列順序一反傳統的先人后己的常態,把“我”放在第一位這個最突出的位置上,這固然有突出“我”在家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原因,但只要稍加“變形”,把各自人物的身份還原一下,就會得出十分對稱的關系:兒子、母親;母親,兒子。其寓意非常明顯:文章一開始,就把尊老和愛幼放在一個對等的位置,維系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中。
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么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獨、凄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從假設的反面得出“我”的孝敬,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假設成立的話,那么,三代人散步變成了三口之家散步,對稱的一方消失,主題的深刻性就可能打了一個折扣。因此,我認為,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我”的孝順,它較深層次地揭示了當今社會的一個普遍問題,那就是,在現代家庭中,“老”“幼”地位高低分明,尊老愛幼的天平嚴重失衡:“愛幼”的砝碼超重,“尊老”的一方高高翹起。“我”勸母親出來散步,適時增加“尊老”的砝碼,就是要糾正偏差,維系平衡。可以說,這次“散步”,其實就是一次“人類文化之舉”的示范。
1.對晚輩的疼愛
小說中的母親,熬過了一個冬天,母親本不愿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兒子”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于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本不愿出來的母親何以又答應了呢?作者這樣寫的:“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一個“慈母”,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當“兒子”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后,結果出人意料:“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忽然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如果說“兒子”的決定易于理解的話,那么母親的改變則有悖常情了。但正是這不合情理的地方,濃濃的親情卻得到了充分的光照,這一家三代人的謙讓、溫和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母親尊重兒子,疼愛孫子這一切不都源于母親對晚輩的疼愛嗎?
2.對長輩的孝敬
由于受條件的限制,應該說,母親晚年所付出的愛常常是心有余力不足,即便如此,在散步遇到走大路還是走小路時:“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當然取決“兒子”了,此時,作者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決定委屈兒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這個選擇體現了“兒子”愛幼更尊老的情感。“有意思”的小路的確不平順,不好走的地方“我”背起母親,這一“背”實際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擔,架起了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一輩人贍養老人是義不容辭的重大使命。作為孩子盡最大力量予以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無需多說,行動已證明了一切,“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應該說,對長輩孝敬的這一主題,與那些忘恩負義、不贍養老人的人比起來,這一家三代人的行為就格外的叫人動心。晚輩對長輩的孝敬驗證了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的話:“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
3.對生命的禮贊
文中“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所以,這篇文章不僅是親情的頌歌,還告訴我們,生命就是這樣生生不息地繁衍著,母親、“我”和兒子實際上已經構成了一個生命的輪回。“散步”這一個很小的話題,就表現了一個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生命本質。
4.對美好人性的肯定
怎樣對待人性,也是一種對人性的衡量,人性有美丑之分,如果奉行丑的人性,踐踏美的人性,那就是惡劣的人性,如果否定丑的人性,肯定美的人性,這就是一種美好人性。①妻子默默無聞支持的肯定;②受到長輩的感染,兒子看到爸爸背起了奶奶,媽媽也蹲下身來背起了自己,無形之中就是把尊老愛幼的傳統保留了下來,借以激勵自己,因而這個畫面定格在了我們心里,當他們的身影慢慢消失時,也就是對一家三代人幸福、溫馨美好生活的肯定。
由此看來,本文蘊含著許多美好的東西,在欣賞這篇文章時,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會涌起融融的暖意,因此,可以說它不在于刻化人物,而在于表現人物身上的各種各樣的美好人性。其中包括尊老愛幼的美德,善良的品格,慈祥、孝敬、感激等美好的人性。
【參考文獻】
[1] 人教版語文教師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