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核心關系,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機械地理解了列寧的“灌輸理論”,師生關系偏向于單向傳遞,缺乏互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屬于新型的教學模式,它與理論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有區別的,我們應該選擇一個新的視角加以準確把握,建構主義的認知學習理論就為我們提供了這一視角。
【關鍵詞】建構主義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作為教學活動的核心關系,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有重要影響。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有人將研究者的觀點進行歸納,對師生關系內涵的理解大概包括以下幾種說法。(1)教學關系,即以教學內容為媒介的‘教’與‘學’的工作關系;(2)社會倫理關系,即以社會道德規范為基礎的師生共同遵守和學習的道德經驗以及各自履行的道德義務;(3)人際關系,即以心理交往為基礎的包括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以及教師和學生個體之間由于情趣相投而形成的非正式個人關系。” 根據歷年教育部的全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總體情況良好,對學校和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努力分不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全國各高校廣泛深入開展的成效。通過實踐教學的開展,師生互動關系得到不斷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得到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屬于新型的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它與理論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有區別的,社會的進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的發展都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提出新的要求,我們應該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準確把握實踐教學中師生關系。
一、傳統師生關系的時代境遇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師生關系正遭遇網絡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的挑戰。首先,信息時代下教師失去對知識的掌握權。信息技術的發展帶給我們的是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全方位的改變。就學習而言,互聯網的普及讓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享受學術巨匠為我們帶來的鴻篇巨著,也可以通過網絡聆聽名師的精彩授課或是在線指導,還可以通過網絡遍訪世界各地志同道合者就某一問題進行針鋒相對的討論。在網絡中,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不但可以在網絡中學習知識,也可以在網絡中傳播知識,從而從學生角色轉變為教師角色。其次,知識經濟時代中教師對知識權威性的喪失。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成幾何倍數增長態勢。特別是在大學課堂上,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的“刁難”,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回答。出現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老師還是抱著“一本教案講到老”的心態,知識更新的速度趕不上學生;二是教師對知識的掌握主要是對基本理論的理解,不管在哪個領域,教師都不再可能掌握這門知識的全部內容,而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最新的,甚至是學界都還未得出公論的,無法做出回答也是很正常的。不管出于哪方面的原因,教師在知識領域的權威性地位正在喪失。最后,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也是一種商品,教育是一種社會公共服務。一方面,知識成為一種商品。我國的大學是收費教育,很多高校實行學分制,學生按照選課的學分數繳納學費,學生成為知識商品的消費者,教師則成為這一商品的提供者。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的各種專業培訓機構和補習班更是將知識的價值進行了徹底的量化,依據花費的多少獲取不同的知識。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中,教育是一種社會公共服務事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教師作為教育這種社會公益事業的具體實施者,更應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從這一層面來分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客觀上存在著供求關系。學生有獲取知識和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和義務,教師有最大限度地提供學生先進知識和教育服務責任和義務。在這樣的供求關系下,教師所提供的知識必須是學生所需要的,或者說是對他的發展有幫助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對傳統師生關系的反思
長期以來,傳統的思想政治學原理中,師生關系被定位為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關系,盡管也強調客體的主觀能動性,但更側重于單向“灌輸”,將列寧的灌輸理論機械地理解為了灌輸方法,形成了“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思維定勢,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向縱深發展,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的研究,它的本來目的是為了從哲學層面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不過卻引起我們對傳統師生關系的反思。價值是反映的價值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價值的主體是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滿足的是人和社會發展對于思想的需要,價值問題的研究使我們不禁反思一個問題,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關照了學生的需要?要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必須將學生放在價值主體的位置,重新確立師生關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能夠幫助大學生深化理論知識、糾正錯誤思想和增強分析能力。實踐的主體是人,這里主要是指直接參與實踐教學的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體性的發揮關系到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如果以傳統的師生關系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價值就無法實現。
三、建構主義認知學習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師生關系的重構
傳統師生關系的現實危害性和所面對的時代境遇都促使其解構,但解構后如何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必須要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這已論著頗多,不言已明。在理論基礎之外,我們還需要博眾家之長,廣泛吸收相關學科領域的理論精華,建構主義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理論指導。建構主義是建立新型的民主對話、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的理論基礎。為何以建構主義作為重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師生關系的突破口呢?首先,建構主義是建立在對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基礎之上的,主要是解決與人類學習認知相關領域的問題,形成了包括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和師生觀等在內的一系列學習理論,能夠全方位地指導我們不僅在理論上重構師生關系,還能從實踐的教學和學習中在貫徹這種關系。其次,建構主義關于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和師生觀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要求。“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在這種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學習者對當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地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本身也作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因此,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和隨機訪問教學是建構主義主要的教學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學生是社會實踐的直接執行者,教師主要提供導向和方法的指導。因此,建構主義認知學習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要求是契合的,借鑒該理論重構的師生關系必將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高玲,張雪蓮.基于建構主義的師生關系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J],2009(12):34-37.
[2]從1992年起,由教育部組織,每年對全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從最初的京、津、滬、鄂、粵、陜、蘇、贛8省市擴展到京、津、滬、浙、贛、鄂、粵、滇、陜、豫、魯、黑、寧、川、新等15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調查采取問卷調查與座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抽樣的地區廣、數量大,基本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
[3]張建偉.從傳統教學觀到建構性教學觀.教育理論與實踐[J],2001(9):32-36.
[4]傅維利,王維榮.關于行為主義與建構主義教學觀及師生角色觀的比較與評價[J].比較教育研究,2000(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