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德漢語言中的詞匯差異、習語差異、語用差異三方面出發,結合韋努蒂的文化翻譯觀,對德漢語言的文化差異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意譯法、直譯加注法、增譯法等翻譯策略。
【關鍵詞】德漢翻譯 差異性 翻譯策略
翻譯是不同語言、不同文化間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字面層次的語言轉換,更是思想的轉渡,文化的移植。韋努蒂在其文化翻譯觀里提出了“存異”的觀點,強調譯者在翻譯策略上,要注重外國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應根據具體文本、具體情況,把握好源語和目的語文本的差異性,并有效地將這種差異性進行傳遞,這樣才能忠實、流暢地再現原文文本。
一、德漢語言及文化差異
在德漢翻譯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德漢兩門語言因其社會文化生活、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等不同,存在著較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給譯者的翻譯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
1.詞匯差異
文化的差異會體現在語言的用詞和選詞上,以下德漢顏色詞匯和動物詞匯就存在較大差異。如:藍色blau,在德語文化里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einen blauen Montag machen (混日子), blau sein (喝醉了), ins Blaue fahren(沒有目的地旅行);龍 der Drache 在漢語文化里,是一種吉祥而神圣的動物。在德語文化里,卻是一個非常殘暴的怪獸,兇猛而極具破壞力。der Drache 還可以用來形容好爭吵的女人;牛在漢語文化里,有著任勞任怨、默默無聞的形象。德語詞匯里的牛卻有著負面的含義,在德語口語里:“Kuh”被用于咒罵女人愚蠢,“Ochse”常被用于形容男人愚蠢。
2.習語差異
德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因兩種民族在宗教、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性,德語和漢語中的習語自然承載了不同的文化信息。
德語里很多習語與圣經有關,如:Mit Engelszungen reden (能說會道);den Kopf hauml;ngen lassen (垂頭喪氣);den alten Adam ausziehen (改邪歸正)等。漢語里 “五體投地”“借花獻佛”“臨時抱佛教”等源于佛教。
Jemand ein Angebinde geben (schicken) ,這一習語來源于德國習俗。當新娘結婚,產婦分娩或嬰兒命名時,人們常把送給他們的禮品系在他們的胳膊或者脖子上;Jemand in den April schicken ,在4月1日這一天捉弄別人,讓別人跑冤枉路,這也是德國的習俗。在漢語里,“門當戶對”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賓至如歸”體現了中國待人接物的傳統禮儀等等。
在德語里,歷史和希臘羅馬神話也對德語習語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Er lebt wie Gott in Frankreich.(他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源于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Einen Augiasstall renigen(干一件棘手的工作,收拾一個爛攤子);Argusaugen haben(奧古斯眼睛,形容目光銳利、警惕性極高的守護人)源于希臘羅馬神話。漢語里則有出自《列子·天瑞》的“杞人憂天”;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的“掩耳盜鈴”;“負荊請罪”則源于歷史人物故事。
3.語用差異
不同的觀念文化促成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德語文化里,德國人見面招呼的用語較為簡單,而中國人的見面問候,除了“您好”外,還常常針對見面時不同的場景,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打招呼,如:“您出門去啊?”“您吃過了嗎?”;在中國的飯桌上,主人常常招呼客人:“您慢慢吃!”或“您再多吃點兒!”;德國人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采取接受的方式,并表示感謝“Danke!”,以示友好。中國人往往進行否定回答,表達自己的謙虛和客氣。
二、翻譯策略
在德漢翻譯過程中,文化的差異性會給翻譯工作帶來詞匯空缺、詞義沖突、語用失誤等困難。對于這些問題,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尋求解決的辦法:
1.意譯法
在德漢翻譯工作中,一些存在語言及文化差異性的文本在源語文化里不可或缺,在目的語文化里卻并無特殊的文化意義。這時,若譯者采用直譯的方法,源語的真正含義及其特定文化環境不僅難于體現,還可能會出現語用失誤。因此,選用意譯法能更有效地把源語的含義及其文化內涵傳達到目的語里。
漢語的招呼用語“您吃過了嗎?”,德語里譯為“Guten Tag.”;中國飯桌上的“您慢慢吃!”,德語里可以表達為 “Greifen Sie bitte zu”。
成功?八字還沒一撇呢!
參考譯文: Erfolg? Keine Spur! Selbst der erste Schritt ist noch nicht getan.(引自:王濱濱,《德漢漢德綜合翻譯教程》,2006,15頁)
2.直譯加注法
有的源語詞匯或句型用著特有的文化背景,直譯加注法,可以更為直觀地表達出源語詞匯的特有文化,幫助讀者理解其文化內涵。
Ich wuszlig;te wohl aus eigener Erfahrung um die geheimnisvolle Attraktion des 〉kouml;niglichen Spiels〈,...(Stefan Zweig, Schachnovelle,S9)
譯文:根據個人經驗,我是深知被稱為“國王的游戲”的象棋所具有的神秘誘惑力的,......。
①德文“象棋”Schachspiel一詞由Schach 象棋和Spiel 游戲組成。Schach來自波斯文的sah, 意為“國王”。所以象棋意譯為“國王的游戲”。 (引自:張玉書譯,象棋的故事,2002,88頁)
張玉書老師的譯文采用了直譯加注法,這樣避免了源語文化信息的丟失,既保持了原文的生動,也完整傳達了原文背后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含義。
3.增譯法
增譯法就是在譯文中增加原文字面雖未出現,但卻為其實際內容所包含的詞匯。譯者通過增譯法能把源語文化中的信息準確地傳達到目的語中,譯文能更加傳神、精彩。
他曾經有個相依為命的兄弟叫宋鋼,……忠厚倔強的宋鋼三年前死了,……(余華,《兄弟》)
譯文:Das war sein Bruder Song Gang, .... Doch dieser aufrechte, unbeugsame Mann, der seinem Namen alle Ehre gemacht hatte - gang bedeutet raquo;stauml;hlernlaquo; -, war seit drei Jahren tot, ...(Ulrich Kautz, Brüder, 2009, S4)
在余華的作品《兄弟》里,只出現了人名“宋鋼”,中國讀者能一目了然地明白該名字所蘊含的含義。而對德國讀者而言,音譯的人名“Song Gang”就沒有體現出該名字的特有文化內涵。譯者在對這段文字翻譯的時候,采用了增譯法,讓譯文達到了傳神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軍平. 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錢文彩. 漢德語言實用對比研究【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桂乾元. 德語翻譯入門【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4]吳麟綬. 皇甫宜均,德語習用語溯源【M】,陜西旅游出版社,1992.
[5]孫會軍,鄭慶珠. 翻譯與文化“雜合”【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