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 心理健康 隊伍建設
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由于他們正處于人生的重要轉折和發展時期,社會變革的沖擊、學習的壓力、業余生活單調、就業壓力、自我調適能力不強等因素造成心理負擔過大;另一方面,我們對新形勢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等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研究,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奇缺,使得我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遠不能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現狀分析
2010 年3 月-2010年12月,新疆職業大學開展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狀況調查”,結果表明:近2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數量有所增加,大部分專職教師也參加了各種培訓,兼職心理教師培訓較少。數據顯示,93 %的被調查學校配備了專兼職心理教師,其中專職教師占 13.5%,兼職教師占86.5 %。80%的被調查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培訓,30%兼職心理教師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1.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專業人員缺乏,許多學校不設心理咨詢老師,即使有也多是從任課教師(如政治教師)或政治思想工作者(如政教處工作人員)轉型而來,他們在缺乏基本心理咨詢訓練的情況下,盲目地憑自身的“自知自覺”進行所謂的“苦口婆心式”、或“勸解式”、或“指導式”、或“撫慰式”的“心理咨詢”,而實際上這種咨詢不僅功效甚微,甚而有些違背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從而不僅影響了心理咨詢的效果和聲譽,也大大降低了心理咨詢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因而,專業化水平不高是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滯后的主要因素。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從哪里來?主要的只能來自高職院校教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學校心理學家的資格和培訓提出三項要求:(1)具有教學文憑和教師資格證書;(2)五年以上的教學經驗;(3)系統修完有關心理學課程。目前許多發達國家按照這三項要求從大學教師中培養學校心理學工作者。這一培訓模式非常值得我國借鑒,我國現有的心理系畢業生有限,難以滿足高職院校心理咨詢的實際需要,因而選派在職教師進行心理咨詢專業技能培訓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而且教師出身的心理咨詢老師較之心理系畢業生更有自身的優勢,因為他們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比較了解和熟悉,因而在做學生心理咨詢時更為得心應手。
2.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性不強
高職院校心理咨詢老師不僅應當是專業的,而且必須是專職的。這一點看似容易,但能夠落實到位的卻不多。這一方面是人力資源缺乏,另一方面是人們對心理咨詢的認識上還有距離。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咨詢的老師幾乎全是兼職的,他們的正式身份是某學科教師、團委、學工部或政教處工作人員等,由于這些兼職人員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的職業角色經常會妨礙來訪者對他們的接受性。特別是對于大學生來說,咨詢老師的兼職身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來訪,因為學生對教師已形成了某種固定的印象,并將這種印象遷移到心理咨詢老師身上,難以形成對心理咨詢老師的信任感,同時他們也擔心身為教師的咨詢老師在咨詢時仍會以教師的身份對其進行說教。另外,對于咨詢老師來說,由于身兼幾職,難以將主要精力用于咨詢業,難以對個案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反思,這不僅影響咨詢效果,也不利于咨詢老師咨詢技能的提高。
3.心理咨詢機構的專職性不強
心理咨詢工作是學校全面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毫無疑問大學生心理咨詢室應納入高職院校教育系統,接受教育部門的領導和管理,但由于心理咨詢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機構的專職性和相對獨立性,它是一個心理輔導機構,而非行政管理機構,它是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而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所以,心理咨詢機構與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機構應有嚴格的界定,有的學校將心理咨詢室設為政教處的下屬機構,甚至將學生咨詢的內容作為向政教處匯報的材料,這是極端錯誤的,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利益,也根本違背了心理咨詢的宗旨,這樣的咨詢室學生當然“望而卻步”,“門前冷落”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高職學生心理咨詢室在其功能定位、選址上都應給予充分的考慮,以期真正發揮它的心理服務職能。
二、培養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途徑
1.加強心理咨詢老師的技能培養
以人為本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強調對整體利益的維護,強調對群體利益的協調,同時也強調對個人利益的保障。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對心理咨詢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心理咨詢老師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敏銳的信息判斷能力、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等等。心理咨詢老師上崗后應進入能力再培養階段,學校要以人為本,在工作、生活和學習各個方面關注、關心心理咨詢老師,體現人文關懷,為輔導員搭建鍛煉的平臺,創造培養的空間,并進行相應的培訓,給予必要的工作條件和待遇,定期召開座談會,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實際困難,關心心理咨詢老師的利益需求、權益和價值,使心理咨詢老師心情舒暢、無憂無慮投入到工作之中去。高職院校要從實際出發,制訂培訓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心理咨詢老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各方面的培訓, 鼓勵心理咨詢老師攻讀相關專業的學位,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滿足人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實現群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
2.加強心理咨詢機構和機制建設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發展觀的三個基本要求。由于心理咨詢老師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根據不同對象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身心的極大投入,過多的角色占據了心理咨詢老師很大的精力,整天應付繁雜的具體瑣事,導致和學生交流的時間減少,弱化了本職工作的實效和職業化程度。心理咨詢老師工作的角色模糊和相關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影響了心理咨詢老師工作的積極性,有相當數量的心理咨詢老師未將此視為一種固定的職業并從思想上打算長期從事。因此,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不是選人問題,而是留住人和留住高水平人才的問題。而且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對教育工作者在年齡、學歷等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為增強這支隊伍的戰斗力、凝聚力要形成合理的流動機制,拓展心理咨詢老師的職業發展空間,有效激發整個隊伍的工作積極性。心理咨詢老師工作到一定年限后,要把他們分流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同時要適當補充政治思想品質好、有一定經驗或學歷的新人,做到補充一批、穩定一批、輸送一批,始終保持這支隊伍的動態平衡,實現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加強心理咨詢老師隊伍專業化建設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心理咨詢老師隊伍建設要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攬全局,科學籌劃,調動心理咨詢老師干工作的一切積極因素,促進高職院校心理咨詢老師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往心理咨詢老師是一個流動性的崗位,在高職院校中地位比較低,心理咨詢老師走專業化道路可以使心理咨詢老師安心自己的工作,不僅使心理咨詢老師有出路,更能夠增強心理咨詢老師崗位的吸引力,使心理咨詢老師成為光榮的終身職業,破除現在的潛規則“心理咨詢老師的出路在于轉行”。職業心理咨詢老師不能與專職心理咨詢老師相混淆,專職是動態的、職業是靜態的,要把心理咨詢老師工作當作一門職業來看待,要求有一批心理咨詢老師在一定時期內穩定地從事心理咨詢老師工作。專職心理咨詢老師與學生人數按照1∶2000配備,而職業心理咨詢老師應該按照一個院系至少有1名來配備。心理咨詢老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就必須完善心理咨詢老師專業化建設的措施。對于職業心理咨詢老師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設置副教授崗、教授崗。并享受相應的校內教授崗位津貼,履行心理咨詢老師的基本職責,承擔一定的學生管理工作;同時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從而能夠吸引一大批素質高、業務精的人才從事心理咨詢老師工作。
總之,心理咨詢作為現代教育的新觀念、新方法,已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并被納入學校教育系統,相信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在提高高職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將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