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一直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的傳統教學,把英語純粹當作評議知識來講授。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傳統教學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轉向了思維教學,因而在教學中教師的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動機和思路,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課堂提問作為組織教學、啟發思維、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目前英語教學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一)啟發作用
提問能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在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啟動的時候,教師的提問能促使學生開啟思想的機器去主動尋求答案;當學生的思維積極向前推進的時候,教師的提問又幫助他們開辟新的通道;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偏差時,教師的提問會使學生明確方向。學生由于自己有能力解答問題而產生自豪感和進一步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能從自己答案的不完美中,激發對知識的渴求。
(二)反饋作用
即通過提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本課的語言、語法、詞匯、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反省自己的教學目的、手段、方法是否被學生所接受,使教師及時補充原先課堂設計的不足。
(三)調節作用
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即使在教學秩序較差的班級,只要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幾乎都能集中注意力,進行一定的思考。所以教師講課中就應該用問號(?)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鉗住,當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教師能用巧妙的一問把它集中起來;當學生注意力持續地集中到一點產生疲勞感時,教師又用巧妙的一問使學生豁然開朗,心情舒暢。就這樣,一堂課疏密相間,起伏跌宕,學生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收到最佳教學效果。
二、課堂提問的設計
教師在課堂上既要實現各種教學目的,還要向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
(一) 認知記憶性問題。我們所提問的問題相當大一部分是認知記憶性問題。這類問題便于學生學習,有助于提高認知水平。
(二) 推理性問題。要求學生用所學過的知識,根據環境、情節,去推理下面所要說的內容。
(三) 拓展性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師生脫離課本展開想象,盡情發揮。這樣極易引起學生興趣,又會開闊他們的思路。
三、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提問的藝術
1.提問要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這樣能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也為下一步提問更難的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2.給予每個學生均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課堂提問時,要盡量照顧到多數學生,兼顧少數學生。有時可采取連鎖提問法,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機會,對差生聽說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活動的密度和廣度。但對成績好的同學,可將問題的難度增大,以促進其迅速發展。
3.盡量用較直觀、形象的提問法。運用幻燈片、投影儀、實物或簡筆畫等進行提問,可以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這樣做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接受效果。
4.讓學生大膽設問,或教師回答,或其他學生回答。教師和學生通過互換角色能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獨立思考,不斷總結歸納,把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真正使英語成為交流性語言。
(二)提問的誘導策略
教師提出問題后,當學生回答有困難時,教師應幫助、誘導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具體做法可用以下步驟和策略。
1. 提示。有時候,學生可能回答不了,或僅僅提供問題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師進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詞。如果學生未能聽懂問題,較為妥當的策略是用一種他們能夠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詞。學生誤解了的問題,教師不應批評。
3.補充問題。有時候,學生給出的答案不夠充分,表達含糊或不全面,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他們澄清思路,給他們一個全面的答案。
4.鼓勵學生預測答案。當學生對答案沒有把握時,他們常常不愿貿然回答,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采取假設或猜想的方法預測答案。
四、課堂提問的時機
(一)新課導入時提問
針對以前學過的內容提問,借此了解學生課外復習和掌握教材的情況,起承上啟下、導入新課的作用。如初三第一學期Unit2 Colours and your moods 這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并提問:There are many colours around us .But do you know why kind of mood each colour represent ?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身邊的顏色來聯系考慮到情緒問題。
(二)課堂教學中的提問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時就需要教師用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來調節課堂氣氛。如Unit5 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一文,可以這樣發問:We know lots of famous stars,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Why do you like him/her? 這種提問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趣,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
(三)課堂小結時的提問
通過課堂小結提問,可以挖掘課文的深層含義、德育功能、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推理等能力。
五、課堂提問的形式
(一)直問與曲問相結合。在傳授新教材和復習鞏固的教材中,常用直問。它既可以幫助學生回憶知識,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曲問開拓學生思路,可幫助他們觸類旁通地找到解決問題途徑,達到“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的目的。
(二)重問與輕問相交替。重問針對教材或教學重點連續提問,逐步深入,著重解決問題的關鍵。輕問是對教學中非關鍵的問題發問,留待學生自己去思考,不必有反饋。重問與輕問交替運用,可使學生分清主次,抓住重點,突破關鍵,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三)近問與遠問相配合。教師圍繞教學中疑難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為近問;而為后繼的教學任務提問,使知識、技能連續化和系統化為遠問,前者為先導,后者為前者創造條件,近遠配合,相輔相成,把知識和技能縱向連貫,橫向溝通,形成體系,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