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歌創作將中國古典詩歌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他的詩歌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現實生活,把許多富有社會意義的重大主題帶進了詩歌的領域,是政治性和藝術性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唐代社會在經歷了開元盛世的繁榮之后,逐漸走向衰落,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杜甫正生活在這個轉折期,他雖歷經苦難卻始終不改憂國憂民之心,不論現實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會多么凋敝,他總是大膽地揭露矛盾,諷喻實事,表白自己的態度,真實地反映著唐代封建社會由極盛走向大衰這一歷史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景象,他的詩歌又被稱為“詩史”。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時寫的一首著名詩篇,其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寧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載之后,依然感人。“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體現了杜甫對安史之亂中人民苦難的認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軍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嗟貧家女,久致輕羅襦。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詩人以新嫁娘的口氣,訴說了千回百轉的心事。她昨夜成親,今晨就面臨和丈夫的生離死別;她既勉勵丈夫努力作戰,又擔心丈夫一去不還;她對丈夫表示忠貞之意,又為少年夫妻的聚短別長而傷感。《杜詩祥注》說此詩“君”字凡七見,“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別之速也;“隨君”,情之切也;“對君”,意之傷也;“與君永相望”,志之堅且貞也。頻頻呼君,幾于一聲一淚。這樣的詩,句句都能打動讀者的心弦。
與熱愛人民的感情相聯系,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也是詩人經常表現的重要主題。他的筆鋒,一直伸向最高統治者。在《麗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動而含蓄的筆墨,諷刺了在唐玄宗的驕寵下,楊氏姐妹所過的奢侈淫亂的生活;在《遣遇》、《甘林》、《送韋諷》等詩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處處賣兒鬻女來繳納租庸的凄慘景象。不僅如此,詩人還對統治集團其他各種腐朽現象加以多方面的抨擊,在《洗兵馬》中,他指斥李林甫等一群官僚的得勢囂張,在《草堂》中,他譴責成都軍閥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殘殺人民;在《潼關吏》、《諸將五首》等詩中,他又嘲笑唐軍將領的庸懦無能;在《釋悶》、《傷春五首》等詩中,他更對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專權禍國做了譴責和諷刺,可以說杜甫的不少詩都反映了徭役、租稅、征戰給普通百姓帶來的災難,批判可謂入木三分。
在唐代,給人民帶來苦難最深的,還是由于統治階級的腐敗所引起的內亂外患。歷次戰爭,造成了“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慘狀,這種情形在杜甫的詩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路衢唯見哭,城市不聞.《征夫》;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別》”。更為可貴的是,詩人不只反映了戰亂給社會所帶來的殘破景象,而且揭示出由此而來的更尖銳的社會矛盾。由于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壯丁尤少,于是統治階級便用殘暴手段,把結婚才一天的丈夫,還沒有成年的“中男”,甚至年老婦人都一起強征入伍或服役,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中,尤其在《石壕吏》這首詩中,表現得最為集中,最為深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當破碎的祖國一旦出現了山河復整的氣象,于是,悲歌了一生的詩人又寫出了以歡樂而感人的詩,如著名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一氣貫注,奔流直下,不僅是從他的每一個形象里奔跳出喜悅的感情,而且它的每一個音節都像春天的旋舞曲似的飛轉著輕快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是為人民憂慮的一生,是為人民歌唱的一生。直到他病倒在湘江船上,在生命的最后, 也沒有一刻忘記過多難的祖國、多苦的百姓。他在最后的一首詩中這樣地慨嘆著:“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風疾舟中伏枕抒懷》)。這就是壯懷一腔憂國憂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眸中,廣大民眾的苦難憂樂,始終都是最值得關注和同情的對象,始終都把自己融為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之中,始終都在為社會的不公,時代的不幸,而搖旗吶喊!
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崇高的人格,集中體現了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最可寶貴的品質,從而教育、激勵了后世無數的詩人和愛國者——陸游、辛棄疾、文天祥、顧炎武等人都受到過杜甫的影響!杜甫偉大的詩篇和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吸引和啟迪了后世一代一代的詩人,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從中唐的白居易到晚清的黃遵憲,都受到杜甫的深遠影響,黃遵憲的多數作品描寫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這都是與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