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喜愛,是人類重要的持久學習動因,也是人在某門學科上產生創造欲望,獲得創造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自覺地把讓學生愛上數學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讓學生愛上數學,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每一個學生都對數學產生興趣,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喜歡 親其師,信其道 親其生,明其意
曾讀過一篇文章“憑什么讓學生愛上你”,也在認真反思自己這幾年的教學,我常想: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什么是最大的成功?什么是最慘的失敗?我思索的結論是:最大的成功在于有更多的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走進數學、愛上數學;最慘的失敗在于學生因為教師的因素而從小遠離數學、厭惡數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自覺地把讓學生愛上數學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親其師,信其道
《學記》上有一句話:“親其師,信其道。” ——這對于教師來說,實在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其一,富有激情的老師充滿魅力
我一直以為,激情實在是比任何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東西,它甚至比知識更重要。感情總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一個富有激情的老師,他(她)的情緒會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興奮狀態之中。
其二,語言幽默是顆靈丹
富于幽默感的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深刻,令人發笑又促人深思,從而能保持人的大腦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性,減少疲勞。所以,幽默是教師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是教學中的一顆重要“靈丹”。一個老師如果把分析變成了“分尸”,把講解變成了“填鴨”,把生動活潑的課堂變得味同嚼蠟,那么這個老師注定是不受歡迎的。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邏輯也許是其次的東西,生動形象比嚴謹縝密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其三,淵博的知識是一個老師吸引學生的有效方法
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你知道,別人不懂的知識你懂,別人不明白的道理你明白,別人做不了的事情你能做——一個活詞典似的老師,本身就是一本耐讀的書,就是學生崇拜的偶像。特別是當你能把自己身邊的、新近發生的鮮活的素材引入課堂的時候,學生就會發現你的“無可替代”,就會發現知識原來真的是那么有用。這就需要教師需要經常地給自己充充電,鍍鍍金。
其四,平等親和的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對于教師這個特殊的行業來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語言表達能力與教師的教學水平成正比。但是,能說、會說和說得好之間是有差別的;自己能說和善于引導之間是有差別的。待人平等、和藹親切,能夠親近學生,不但自己能說會道,更善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給學生創設展示自己的空間,這樣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如果說“能講”讓人尊敬,能在恰當的時候“不講”卻讓人親近。
二、親其生,明其意
學習中,因為學生知識基礎、愛好傾向、能力水平、智商情商的差異,會導致相當部分學生因達不到統一的學習目標而產生失敗的情緒體驗,從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厭惡感。讓學生愛上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每一個學生都對數學產生興趣,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所以,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把握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的差異設置適宜于不同層面學生學習需要的不同的學習目標,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符合自身持續發展需要的學習目標,都能通過“跳一跳”而摘到數學的“桃子”,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達到“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促進有差異的發展”的效果。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
三、跟學生一起創造成就感
每個學生都有想成為研究者、發現者的內在愿望,都有被認同和賞識的需要,都希望取得成就和進步。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上課的時候可以通過輪流提問等方式給每個學生發言的機會,傳遞老師的重視。另外,可以鼓勵學生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寫自己的成功記錄。錯題本很重要,但只有錯題本,學生就只能多關注自己的失敗經驗,用成功記錄本記錄自己做出某一道對自己來說比較難的題目的過程,記錄下今天對比昨天的點滴進步,可以增強成就感,增加學習興趣。
四、幫助學生迅速找到學習瓶頸
學生學習存在“木桶原理”,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是所有知識點都不會,而可能是被一兩個知識點卡住了。教師要善于通過課堂、作業或試卷分析,幫助學生發現長期困擾他們的學習癥結,從而迅速提高其學習自信和學習成績。
記得有一次期中考試后,學生談康俊把試卷拿給我看,我通過他的試卷上的錯題分析再加上與他的溝通,發現他的運算能力和行程問題比較薄弱,于是我建議他多找一些運算題和行程問題做一下,同時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讀題讀三遍,我甚至對他說:“只要你按我的要求做,我保證你的學習成績可從70分提高到90分。”一下我看出他學數學的勁頭變足了。
五、克服假性理解
常聽學生說:“上課我聽懂了,可一到考試、作業時就不會了。”常聽訴苦:“明明是‘很清楚’的概念、原理用以解題又錯了。明明是‘很清楚’的一個概念,用以論證卻不恰當。”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假性理解。貌似聽懂,實則沒有真正懂,易出錯。教師可充分發揮“兵討兵,兵教兵”的作用。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討論,相互指正,必要時就讓學生辯論,這樣可增強對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對概念的準確應用,減少假性理解,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皮連生. 學與教的心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樂學,是學好的前提. 新課程教育網.
[3]王增元. 關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幾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