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實驗教師,應積極地探索、嘗試,如何通過數學課堂教學,達到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并為他們形成正確的數學價值觀打下基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就試從以下三方面淺談自己的一些嘗試和體會:
一、以關愛為主線,創設學習數學的“安全感”
在師生之間進行愛心交流,情感交匯,用愛去滋潤學生心田,以言行去感化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這對贏得學生的心靈寄托,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代溝,營造教與學的“安全”平臺,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教師良好情感的準備。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認為教師首先應是學生情感的感染者、引領者。在轉變自己的舊觀念同時,更應樹立良好的情感,從心理上作好適應新課程、新理念的準備。作為教育者,教師不僅要認識到:“學生是具有不平等人格的生命個體”,要從心理上真正接納孩子是“平等生命個體”的觀念,學會“蹲下來看孩子”,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還必須樹立對每一個孩子都要發自內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寬容、激勵的意識,學會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去發現、賞識他們的優點與進步。
(二)真誠關愛每一位學生。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心理正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從家走進學校,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最親的人,他們的內心渴望從教師身上得到“父母式的愛”。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都需要尊重和愛。當學生這些需要得以滿足時,就能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它不僅引發學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學生內部學習的動機。在這種動機的支配下就能發揮出最大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真誠地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習上暫且落后的學生,教師更要給予鼓勵、關心和同情,要把微笑帶進教室,要用和藹慈祥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你說得真棒!”、“你的眼睛真厲害!”、“老師相信你還會進步的!”、“你真了不起,知道得這么多!”……這些熱情洋溢并帶有鼓勵性的語言,都能讓每位學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人,而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解除了師生間的心理防線,營造的是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以成功為載體,給予學習數學的“滿足感”
學習的成功是促使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直接興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學生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低年級年齡段的學生情感波動大,對任何感興趣的事和物,都愿意試一試,探個究竟,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失敗,喪失興趣。身為教育者,就必須隨時隨地的考慮到學生的這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從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活動的設計、評價的方式等,乃至自己的一點一滴的教學行為上,都需滲透“成功教學”,注意激勵不同類型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讓他們一次又一次接受成功的同時,體驗數學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學生終究是學生,我們千萬不能以成人的目光來衡量他們的對與錯,以數學家的標準來判斷他們的正與否。應摘掉“近視鏡”,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的每道題、一句話,甚至一個數字、一個符號中去發現學生求知的閃光點,做一名“千里眼、順風耳”,于細微中捕捉學生的成功之處,以成功為載體,讓學生在成功的學習中,愉悅其整個身心。
三、以突出數學價值為手段,喚起學習數學的“責任感”
數學是科學的工具,在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中已充分顯示出其實用價值,數學更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價值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自然界和社會性中到處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數與形的關系。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如果一天不使用數學中的數字及方向和位置,看能否度過這一天。實驗后,學生交流體會時談到:打電話、看電視、換頻道時要用到數字,到商場買東西付錢時也要用到數字,回家要知道準確的方向和位置……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太重要了。由此可見,學好數學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因此,我們在安排學生數學學習活動時,就不能只囿于課本知識,而應讓學生到大自然、社會中去,接觸大自然的美麗景觀和社會的各行各業,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為學生開辟智能活動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增加學生手腦活動的頻率,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魅力和價值,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且能增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激發學好數學的責任意識。
例如,學習《分類》后可以布置讓學生回家整理書桌、幫媽媽擇菜;學了《數的組成》讓學生探究商場里的商品為什么都包裝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學了《認識鐘表》后可以讓學生在周末邊看電視邊記錄電視節目時間,給電視臺的叔叔阿姨們提點播放建議;學了《統計》后可以讓學生統計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車輛通行的情況,為交通局制定車輛分流方案提供參考……這樣,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以致用,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數學這個知識點來展示知識的權力,而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生成、發展及其現實意義的過程中,提升對數學的認識,從感受需要中喚起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思想情感。
心理學家羅杰斯先生就十分重視情感因素,他認為,學習本身就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如果老師能從學生內在需要和心理過程出發,致力于“數學式的精神關懷”,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中體驗成功、愉悅身心,那么,學生就一定會感到學習數學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和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