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高中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狀的根本原因是,以“教”為中心,用“灌輸”與“接受”的教學方式一統天下。小打小鬧的局部改良遠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筆者以為應當淡化“教”,凸顯“學”,建立一種全新的以學生自修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自主學習方式。這是語文能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小學階段已完成了拼音、識字、寫字、造句的基本訓練,并已開始練習寫作,最遲到初中階段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已具備,高中階段還訓練什么能力呢?這也是 語文課程主體實踐性的要求。多讀、多寫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方法,此外沒有什么捷徑。必須多讀。無法想象一學期30篇左右的文章能培養出什么閱讀能力。 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要求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將只能是自主的學習。
同時也是學習主體個性發展的要求 。上同樣的課,念同樣的書,接受同一的標準答案,這樣的語文教學必然培養出思想上同一的產品,壓抑學生個性的發展。自修輔導式的教學有效避免了這一不良傾向。學生主體個性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自主的閱讀、思考和實踐中才能實現。
構建自主學習方式的關鍵是理清教師的角色功能。在這種方式下,教師的功能具體可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編制學習計劃
學習內容方面主要體現在校本課程的建設。筆者以為國家的任務主要在于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的編寫可以由地方和學校擔負,而這兩者又可以合在一起,以校本課程的形式表現出來。對語文學科而言,可以包括國家標準規定的必讀篇目和根據地區和學生實情編入的選修內容。而選修內容的編寫完全是教師作為主導者主體作用發揮的重要天地。教師完全可以在廣泛借鑒的基礎上,開發出既能展現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長,又有助于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富有個性的選修課程。
選修制應保持選修的品性,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既可以選擇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課程,也可以選擇課程學習的先后時間、學習地點、修習范圍等。
過去教師對教材的自主選擇和重組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必說對校內外多種語文教學資源的自覺廣泛的開發、對學生母語學習進程的創造性優化。這種指令型課程,造成了許多單純指導學生通過考試,謀取分數的匠者。現在教師可以從指令型課程的“壓迫”中解放出來,“把創造力還給教師”,教師將成為充滿智慧的職業。
二﹑專題的授課
集中的專題授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仍應是主要的形式,這主要是就必修的內容而言。專題授課的具體內容是多方面的,不是簡單的搬運教參式的單篇課文的講授,可以是讀書作文法的專題指導,可以是某一語文知識的專門講授,可以是某一文學或文化現象的專門介紹,也可以是某篇課文的深入拓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原則是講所當講,授所當授,是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講授,是能使學生的學習更上一新境界的講授。
三﹑讀書學習法的指導
讀書學習法的指導是教師輔導作用發揮的重要方面。學生作為經驗和能力都不足的學習者,客觀上需要教師的指導,以少走彎路。這種指導可以是集體的講座形式,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
四﹑個別指導
這是針對個別性問題輔導的方式,主要是答疑解惑,也包括針對學生個性進行發展特長的因材施教
個別指導應堅持個性化原則。建構主義表明,學生是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客體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的,那么就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施個性化的教學。首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選擇,具體包括:對同一文本的不同學習主題的選擇,對各種語文學習方式的選擇,對各種語文作業方式的選擇,對課內外形形色色語文學習資源的選擇。其次,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如某學生對詩歌的寫作比較有天賦,就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更多的引導和輔導,某學生對某部作品比較感興趣,就可以幫助其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個別的指導應注重啟發、引導,而不是包辦代替。
五﹑ 組織交流討論
教師不是萬能的,學生也是相互學習的重要資源。學生間的學習可以在課后,也可以在課上,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課堂內的討論交流。具體形式可以是信息交流,可以是深度會談(沙龍),可以是專題討論(辯論)。這是精神的會餐,會餐者互為補充,互為營養,不斷加深豐富著個體生命的體驗。而且,這一過程本身就促進了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呈現(說或寫)。
六﹑合作學習的組織與協調
應該說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個別的自主學習,但有時需要組織合作學習,這時教師的精心組織與指導就非常必要了。目標的制定,動機的激發,人員的分配,過程的監控與指導等等,都少不了教師。合作學習的成功取決于每個個體之間形成的“合力”,這種合力不是機械的簡單疊加,教師要保證個體參與的質量和深度以取得最大化的合力。
七﹑學業的督促
學生是具有惰性的,教師對其學業必須有必要的督促。對語文而言主要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誦讀背誦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記讀書筆記的習慣、自由練筆的習慣、主動表達的習慣,甚至練字的習慣等。
八﹑評價與反饋
學生的學習情況必須得到外顯的評價,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輔導效果的必要反饋,有助于學生和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學與教。及時的評價與反饋是教師的職責,而合理科學的評價更是教師需不斷探索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