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都要隨之改變,而教育心理學是我們教學行為的理論依據,借助它可以改進教學行為更加規范,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就師生關系的構建、學習態度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談了在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下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師生關系的構建 學生學習態度的確立 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都要隨之改變,否則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與課改背道而馳。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盡快和新課程合上節拍呢?只要能借助教育心理學,讓我們的行為有據,目標清晰,就可以很快與新課改合上節拍。下面談談如何借助教育心理學指導日常教學工作,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師生關系的構建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強化尤其是正強化對于消除緊張與焦慮,使之體會到自我滿足,引起心理愉悅而調節自己的行為有顯著作用。由此可以說明,師生關系必須和諧,這就要求教師要熱愛尊重信任學生,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從而師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學過程中探索與發現的任務,這樣既能讓學生樂于學習,又能激勵學生學好。具體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使學生對教育過程產生好感,并成為教師在教育他們過程中的得力助手。
(二)在師生交往過程中使學生得到共同認識,共同勞動、共同游戲休息的快樂。
(三)教師通過個人表率,感召學生學生樹立崇高理想。
(四)教師應該珍視和發展師生、生生間的信任感。
(五)教師應培養學生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的感情和行為。
(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并以自己的實踐行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不虛榮,不自卑,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七)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并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設計教育教學計劃。
(八)教師要對學生關心,體貼幫助和對學生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二、學生學習態度的確立
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人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而,教學效果基本上取決于學生對教學的態度??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也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如果人們吃飯沒有食欲,勉強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結果只能引起惡心和嘔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饑餓的驅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么它就會樂于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顯然,夸美紐斯的這個比喻意在說明接受精神食物的學習也一樣,因此,教學就必須千方百計地激起孩子的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努力形成學生的內驅力,內因決定了事物的發展,引導學生逐步認清學習活動目的和意義,這就是內驅力量。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學習不僅僅為了有好的分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更重要的是吸收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發展創造能力,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例如:我們可以就學科特點,進行相關社會實踐,或進行與生活相關的創造發明等一系列活動,體會所學知識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從而感受學習活動目的和意義。
(二)要及時指出學習具體課題的意義。教學活動中,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可以激起學生在一堂課上對認識新事物獲取新知識的欲望。如學習解直角三角形知識后,運用它來估測樓房的高度。學習了一次函數,可以幫助我們對生活的有些問題的選擇作出對比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從煩惱單調學習勞動中解脫出來,獲得了學習后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
(三)發揮教材內容的思想性,講明教學認識的重大意義,從而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只有科學和藝術都成為教學過程的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學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他們有趣的故事,笑話等,并且讓這些相應材料進入我們課堂內外;運用學生感興趣的一些游戲,在游戲中學習,如英語中單詞接龍,語文中的成語接龍,數學中的有理數計算搶答,語文中古詩詞的情境還原,讓學生將學習知識通過詩歌、小品、相聲等形式展現出來……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愛上學習,促進正確的學習態度的形成。
三、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方法的恰當選用,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率。雖然教學無定法,但我認為應選有定則。這個則就是: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和認知結構,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下面以一個實例來說明:
如:在平面幾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時,我不是照課本中的引例(“鋪設水管” )講解,而是將其改成生活實際的設計問題(求水管的鉛直高度),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樣一下就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開始討論,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充分肯定這些解法是不錯的,但有一些在實際中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還有簡單易行的辦法呢?此時學生沉默了,這時教師再點撥,學生仿佛有豁然開朗之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于是這一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也為后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因此,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當然,教學效果的提高不僅僅是以上三個方面就能夠提高,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但只要我們能時刻以教育心理學作為我們的行動依據,就可以少走彎路,與教學改革合上節拍,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激發,主體必然會得到體現,教學效果就會有很大提升。正如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所指出的:“在一定條件下,一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提高一點,他的學習效果就會好一點,如果他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高度調動起來,他的學習效果必然是優良的?!?/p>
參考文獻:
[1]李信編. 中小學課堂教學概論.
[2]李建剛. 現代教學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