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中生英語口語的現狀和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尋求其原因及對策,就如何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交際能力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反思。
【關鍵詞】英語口語 基礎教育 交際能力 交際氛圍 創新精神
英語是一門語言課,就應該把它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來對待,而不是為了高考而學。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在中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推動學生用英語交流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一﹑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地位和現狀
高中英語口語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由于種種原因英語課堂教學主要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方式為主,過分注重語法規則的講解而忽視英語的交際功能,不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仍然重視聽,讀,寫,唯獨不注重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依然是講讀課文——分析語言點——講解語法——練習聽力——習題鞏固,最終把學生練習口語的時間擠掉了。為了改革傳統的教法弊端,適應全新的“任務型”教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 首先,影響學生口語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學生本身英語成績差,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有很多學生連音標都不認識,單詞不會讀,那么要求他讀句子以及背誦課文就“難于上青天”了,更不用說自己開口說英語了。
(二) 其次,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應該從基礎教育抓起、從娃娃抓起。據研究,人類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是在兩、三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前教育,而不是等到上學以后,甚至等到上了初中、高中再學,到那時也能學好,但是學不精通了。這時學生一旦不認真學,就錯過了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機,也就無從談學好英語了。
(三) 再就是學生的西方文化意識淡薄。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如果對西方文化沒有足夠的了解和學習,在情景交際對話中就很容易造成交流障礙。比如說我們的學生經常會問:
Have you eaten yet? 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聽到這樣的問話,西方人會認為問話人非常不禮貌。所以讓學生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明確與我們自己文化的差異,以免在日常交際對話中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曲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對策
(一)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去,英語課堂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教師手中。這樣看來,教師的角色必須改變,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既是知識的輸出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本身作為指導者和引路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英語,即在課堂當中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
(二) 創設語言環境,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新的課程理念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交際能力。要使學生能根據交際的話題、場合、人際關系等相關因素得體地運用語言。教材中,每節課都有生活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話、演講,甚至是話劇表演、辯論等,通過pair work,role play,Dialogue、Competition、Debate、Discussion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以便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充分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使他們積極地開口說英語。
(三) 提高英語教師素質。英語教師的學歷和水平參差不齊,進修機會少,有些教師隊伍的教學思想不夠活躍,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擴大知識范圍。“教師的知識越多,他的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就越容易,他在學生和家長中的威信就越高,孩子們就越把他當做知識之源而被他所吸引。”中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接觸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方法,積極參加教學能手及優質課的比賽活動,提高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與能力。
(四) 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我們應該在小學就開設英語課程,并把英語課放在重要的地位來實施教學。把中小學的英語教學視為整體系統考慮,做好中小學的銜接工作。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大聲呼喊:“兒童是有創造力的,這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同樣,英語口語教育也應該從嬰幼兒抓起。另外,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老師出示幾幅由圖案組成的畫,要求學生根據對圖畫的想象寫一篇短文。從學生所寫的各種不同的事物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活躍的思維。 這樣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交際能力,使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英語教學系統化,并能自然銜接起來,這樣教師就不會再倍感壓力,學生也不會覺得英語學起來枯燥無味了。
總之,在高中英語學習中,除了老師們要嚴格要求和改革創新外,改革考試制度,包括高考方向也應該隨之改變。另外,家長也應該配合學校很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習外語的意識,給他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我們的教育水平才會越來越高,從而會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交際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霍力巖. 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 教育研究,2001(3).
[2]蘇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學. 趙瑋等,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3]方明. 陶行知名片:精選教師版 .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4]周國韜,楊雪梅,王淑娟. 現代教育理論研讀.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