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是鮮活而具體的,我們每一天都在為一些人和事感動著,也從一些事中受到啟發,有所感悟。而我們的學生面對如此鮮活的生活,在日記與習作中卻無從下手,甚至有的學生挖空心思去“制造生活”、編作文,真令人痛心。葉圣陶老先生說得好:“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與裝飾,而是生活本身。”學生的習作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學生缺少一雙會發現的眼睛,為此,我著重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說得有序
(一)引導學生按整體—部分—整體有序地觀察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身邊的傳統文化》時,我首先讓學生帶來自己身邊的具有濃郁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實物、圖片及文字,說一說自己最想了解到的問題,再將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排隊,歸納為:
(1)它是什么樣的?
(2)它有什么特點?
(3)它有什么用?
四個小人一擺在課桌上,學生就情不自禁地議論起來。在充分的交流與教師制作的短片介紹中學生對“泥人張”有所了解。有學生在習作的開頭中這樣寫道:今天,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四個可愛的小泥人,他們分別是:喜、怒、哀、樂。這四個小泥人可真好玩兒,他們各具形態,各有各的特點。結尾處:難怪人們這樣稱贊“泥人張”的作品:“觸手成像,萬象具悉。”
(二)指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有重點的觀察
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地認識事物,而抓住事物的特點是正確認識所觀察事物的主要標志。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觀察他們的表情、動作,揣摩他們的內心世界。學生寫道:我覺得表情是“怒”的小人最有趣,你瞧他雙手插著腰,小嘴撅得高高的,都能掛住一個油桶了!看著他那瞪得像大火球的雙眼,我真想問問他,是誰把他招惹了,為什么生這么大的氣?我還要說的是一個神態是“樂”的小人,那小人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嘴笑得都合不上了!心里一定有什么喜事,要不然他怎么那樣喜出望外!
(三)觀察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對所描述的事物傾注感情
觀察中的想象可以補充和加深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觀察之后,有的學生為“泥人張”作品的精湛而贊嘆;有的則想到了我國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民間工藝,都應該受到人們的重視。自己相機出示“弘揚民族精神,發展民間工藝”的主題。這樣做深化了主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學生在結尾處寫道:這些藝人師傅的手可真巧,等我長大了,也一定要向天津“泥人張”的師傅學一學,捏出更好的作品!
二、鼓勵學生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讓他們寫得暢快
首先:在班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除完成大隊部的活動外,也融入了一些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其次:告訴學生,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完全可以放開寫。經常放開寫就會使你的文筆變得特別流暢。
(一)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記錄身邊的人和事
在給學生一些既定目標之后,鼓勵學生凡是自己觀察到的人或物都可以寫入作文中,凡是觀察后自己有所想法的內容都可以寫下來。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允許想法與眾不同。張蕊筆下的孫老師是那么充滿愛心,允許學生犯錯,更喜歡那些畫畫充滿靈氣的孩子。雙楊洋筆下的講臺也成了那妙趣橫生的“跳跳床”:今天,輪到我當值日生,我的任務是擦黑板。 我先把黑板下面的字擦干凈了,可上面的字夠不著,我就搬來板凳。我剛一站上去,板凳搖搖晃晃的,嚇得我直發抖,心也怦怦直跳。我只好跳下來,把板凳又放回去。怎么辦呢?明天老師要用黑板呢?接著擦吧。于是我跳一次,擦一個字,再跳一次,再擦一個字。跳的聲音很大,連倒垃圾的同學都聽到了!跳著跳著,我突然笑了起來,因為我覺得講臺成了“跳跳床”。于是,我就踩著這張“跳跳床”把黑板擦干凈了。這些事看似平常,往往有更多的人情味,有更多的內涵,是孩子們的心聲。
(二)將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
有的學生還將科學實驗活動寫入了自己的文章中,在科學課上,指導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注意培養學生觀其形、聞其聲、品其味,調動多種感官科學地觀察事物,學生將認識事物的過程寫入自己的文章,實現了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學生在親身經歷全過程從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素材,產生真切的體驗,激發表達的欲望,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寫出了感情豐富的文章。
(三)用分析的眼光去品評社會生活
對這些同學的習作進行大加褒獎理所應當,在班中通過朗讀讓學生展示自己習作的進步更是必不可少,或是張貼,或是鼓勵他們積極投稿,為此學生深受鼓舞。我在每天的語文課上專門開辟了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可以說說自己上學路上的見聞,也可以談談自己對昨晚新聞事件的看法,還可以講一講自己家中的人和事。對有價值的個人見解予以支持,對有不同意見的想法適時點撥,開導。于是,有更多的同學將自己的視角深入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
三、將“贊美”送給學生,在贊揚聲中讓學生愛上寫作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針對學生希望被人賞識,被人肯定的心理特點,在全班朗讀。評講作文時,請聽的同學具體說一說好在哪里,從一個好詞,一個好句子,到結構、立意,還可意提出自己的建議,既培養了學生傾聽的習慣,又形成他們鑒賞的能力,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習作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道出了語文課程與我們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