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教師作為施教的主體,是具體教育教學的領導著和組織者。他們能夠引導學生節時、省力、有效地積極發展;中小學生,是尚未成熟的人,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他們受生理、心理、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還缺乏批判、選擇能力,特別需要教師的指導、引導,完全的自主學習是做不到的。如果已有的文本學習完全讓學生自由探索,拋開文本內容延伸到無限的課外,以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延伸到無限的課外探究時間,其結果只能是毫無效率地盲目無度探索。那種夸大學生自主選擇、判斷能力,淡化甚至否定教師領導、引導和規約作用的傾向,顯然是教育上的冒險和不負責任。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主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師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疑難及時指導點撥,緊要處扶學生一把;又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在學生能動創造性學習中發揮主導作用,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實現自主發展。實現這一目標,須做好以下兩點:
一、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又要引導學生做到“多元有界”
新課程下的教學反對傳統的灌輸式、一元解讀式教學方式,強調創新與獨特的個性體驗。我們在主張學習不依常規、不迷信權威的同時,也要強調學習不能無范圍、無計劃、無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而是“首席”顧問和代表,要起導航、引領和統領全局的作用,要調控探究的方向,組織探究的過程,以保證探究的有序和有效。
閱讀、品味、欣賞是讀者通過與文本的交流獲得美感、作出價值判斷的,是與客體的作品共同完成審美認識的過程。由于文本總是存在著某些“空白” 和“不確定性”,因而讀者閱讀鑒賞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存在著自由發揮的極大空間;又由于讀者的個體差異,如因時代、閱歷、生活環境、知識結構、心理素質等的不同,其面對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現出的興趣與深度也都因人而異,其鑒賞過程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合理解讀。但是,無論怎么“多元”總有一個界限。作為閱讀客體的文本雖然存在著“空白”和“不確定性”,但必然會有許多顯性的、鮮明的“規定性”,總會有個“作品視界”范圍。“多元解讀”也只能在這個范圍內進行。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前提是“重視熏陶感染”和“價值取向”,如果對于文本的解讀有違這個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導,教師就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并不意味著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的引導。新課程之下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多元解讀應該是在教師積極主動的引導下進行的有效學習。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合到主題含義上來,從而獲得一個較為貼近主旨的結論
語文教學對文本的學習,既需要體現讀者個性的“多元解讀”,也需要尊重和還原作者的創作主旨的“一元解讀”。 作為教師,應該理性地組織課堂討論,要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的同時,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讀解、創新思維的基本規律。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進行反復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并學會調整自己的探究體驗方向,由多姿多彩的極具個性化色彩的“多元解讀”逐漸向具有意義上的共同指向性的“一元解讀”無限逼近,最終到達兩者的和諧辯證統一。讓學生明白,解讀首先是一種對文本及其作者的認同,尋找作品的最基本的含義,領悟作者的情感,并從中得到情與理、內容與形式的熏陶。在這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閱讀與思考,從他人不同的角度,讀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的“多元解讀”才有意義。
解讀文本的過程是一個有多種因素介入的復雜的動態活動過程,既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建構新的意義的動態過程,又是一個不斷地逼近和再現作品本來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的單一性,決定了閱讀過程中“一元解讀”的需要與趨勢;而閱讀主體的多元性,決定了閱讀過程中“多元解讀”的必然性。語文教學中對文本的探究,與一般的生活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爭鳴不同,因為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創作的,它總是反映著作者特定的對人生、自然、社會的價值追求和審美趣味。這種特定的“定型化”是讀者改變不了,也不能隨意試圖去改變的。學生之所以是學生,就是因為他們有人生經驗和學識資本的不足。有時他們認為很“到位”的體味,其實還與我們想讓他體到的“味”有距離,有尚欠火候之處。這就需要不斷地回到對象上,不斷地理解,從而不斷地拋棄主觀隨意性,使學生的認識逐步趨于人文世界的實質。
總之,只強調一元,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錯誤的;而只強調多元,忽略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否定規范、否定導向也是對教育的誤解和對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不負責任。因此,當前在弘揚“多元解讀”這一主旋律的同時,也必須處理好與“規范”“導向”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使“多元解讀”這一新理念在實施貫徹過程中保持應有的張力,從而避免從一個誤區走向另一個誤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