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深圳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提請審議了《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創新促進條例(草案)》議案,其中提出,深圳將探索將學前教育及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從目前深圳教育數據分析,如實行15年義務教育,預計受惠人數將超過40萬。(新快報10月28日)
在筆者看來,深圳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在財力上并不存在問題,此前,我國陜西寧陜就已經實行15年免費教育,深圳的財力相對貧困縣寧陜,不知雄厚多少。一種說法是,連貧困縣都可實行15年免費教育,全國其他任何地區都找不到不推進的理由。但要真正邁出探索的步伐,需處理好概念和實質的問題。
首先,要避免概念糾纏。最近幾年來,針對輿論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呼吁(不論是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還是將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政府部門都有一個理由是,《義務教育法》規定學前教育年限是九年,因此,要延長就得修訂《義務教育法》。同時,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如果一旦納入,相應年齡段的學生(及家長)就得履行義務,包括3歲孩子必須送進幼兒園,16歲到18歲的孩子也不得輟學打工。因此,對于延長義務教育年限,避免概念糾纏的最好方式,是將“義務”稱為“免費”。事實上,在我國,義務教育提了多年,真正實行免學費是從2008年才開始?!梢?,做到免費比義務更實在,也更難。而在實行12年、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提法也是免費而非義務。
另外,義務教育對政府部門還有一個要求是,推行公立學校間的均衡。如果延長年限,3年學前教育的均衡大家可以理解,而三年高中教育也要求學校間均衡,就可能存在爭議。對于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初中的做法,就多有不解。處理這種爭議的辦法,也是提免費教育,而不是義務教育。因此,對于深圳發展15年義務教育,更適宜的表述,應是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探索推進三年免費高中教育。
其次,要避免名義的“義務”或者“免費”,而實質上老百姓負擔沉重。目前的九年義務教育,就是免除學雜費之后,老百姓的負擔也十分沉重 ,原因是義務教育嚴重不均衡,學校之間辦學條件、辦學質量差異巨大,為進更好的小學、初中,家長不得不繳高額的擇校費(或變相的捐資助學費)。如果均衡的問題不解決,九年義務教育的情況,很有可能在15年免費教育中重演。
從基礎教育的整體發展來說,筆者認為,地方政府應逐漸解決三方面問題,首先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均衡,消除“擇校熱”,切實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其次是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學前教育是目前教育的“短板”,要盡快解決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納入義務教育,是最有力的措施;再次是將高中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相對來說,由于高中教育直接關系到高考升學,各自政府都很重視,在目前基礎上實行免費,新增投入并不大。
做到以上三方面,取決于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增加,以及投入模式的轉變。如果不增加投入,義務教育即使延長,也可能只是名義上,學生們還會被各種亂收費折騰;而如果投入模式不變,公辦校之間,或者公辦校與民辦校之間的辦學差異很大,就會造成一邊免費義務,一邊家庭負擔沉重的問題。也正是由于如此,老百姓對延長義務教育(免費教育)年限是十分歡迎的,但卻擔心這只是空歡喜一場,還不如踏踏實實把九年義務教育搞好。
從發展教育,提高整體國民素養,減輕家庭教育負擔出發,延長義務教育(免費教育)年限,是遲早的事,我們期待更多的地區能進行積極探索,如果能實現12年義務教育(將學前教育納入),再推行三年免費高中教育,將免費教育時間實質延長到15年,這無疑是一年惠民利民的好事。
(摘自熊丙奇的搜狐博客,有刪改——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