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革課程實施過程強調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生物新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導,將科學探究教學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倡導下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動手動腦,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研究和“發現”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廣大生物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在教學中積極運用探究式教學并不斷探索探究式教與學的新形式。下面,我談談對探究式教學的一些認識。
一、老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改被動為主動進行探究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是主體起主導作用,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是主體,學生起主導作用。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積極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是探索者、創新者和實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積極、民主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問題的探索者、發現者和研究者。
二、通過“設疑”、“提供多個選擇”、“合作探究”等方法營造氛圍,激發興趣,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例如,我在講解《食物的營養成分》一節時,就用了“設疑法”進行導入,詢問學生:“在很久以前海上的水手得了一種很可怕的病,結果吃檸檬很快就好了,這是為什么?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維生素的作用”。從而刺激學生一定要探究。又如,開展“探究螞蟻的行為”這一活動時,我建議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螞蟻的行為,也可選擇探究蚯蚓的行為、蝗蟲的行為或其他動物的行為。選擇好要探究的課題后,再自行設計探究方案,實施探究活動,并在實驗中記錄、分析、討論實驗證據,得出結論,最后在教師組織下進行各組間的交流,寫出研究報告進行了展示等,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興趣要求。
三、根據學生實際科學選擇探究層次
探究式教學的一般模式為: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與驗證—結論。這五個層次之間是互為遞進關系的。隨著學生自動參與程度加大,學習的難度也不斷加大。而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漸進式的,不是突發式的,而且每個學生的情況能力也各有高低,這就需要一步一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探究教學,使每個學生能夠循序漸進。
四、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探究問題,精心設計可探究的問題
探究學習具有自主性、大膽設想并實踐的特點。教師應緊扣大綱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做到層層推進(下進一步怎么辦?為什么?)。為學生提供背景資料、場所、實驗條件,把學生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如探索種子萌發的自然條件。a. 選用煮熟的蠶豆種子實驗;b. 選用完整新鮮蠶豆種子實驗;c. 選用子葉被小蟲蛀有一孔的蠶豆種子實驗;d. 剪去胚根用胚芽一小部分葉子的蠶豆實驗;e. 選取有休眠特性的種子進行實驗,讓學生歸納總結。探索動物小腦與動力的關系(提供家鴿、解剖用具等)。設置的問題還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實驗條件、應便于實驗驗證。
五、選擇一些探究實例,讓學生進行分析、評判,并加以改進,從而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創新精神
如在探究呼吸時二氧化碳積分數的變化時,提供某一同學不太合理和科學的實驗設計:只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一組實驗,便得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的結論,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判斷,并作出分析、搞清楚實驗原理,找到不合理、不科學之處,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和創新。
總之,不論怎樣,探究式教學始終要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鼓勵和調動學生的自探究的積極性,把探究式教學發展得更完善,更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各種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