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該將生活引入數學課堂,教會學生去感受數學的美感。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思維,將數學的優勢實踐在生活之中。本文闡述了如何在數學課堂上使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的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育 生活化
英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初中的數學教育也應該遵照這一理論,這是與新課標“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和人人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相一致。因此,學生應該在生活化的背景之下學習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面向社會、走進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該將生活引入數學課堂,教會學生去感受數學的美感。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思維,將數學的優勢實踐在生活之中。
一、在課堂中導入生活化
在數學課堂中導入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在進行導入的過程之中,要有設計性和藝術性,以達到吸引學生,激發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例如在教授學生如何使用多邊形拼地板的課程之中,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同學們在電視上看到過蜜蜂嗎?你注意過廣場的形狀嗎?你注意過蜂窩的形狀嗎?同學們在家里鋪設的地板是什么形狀呢?在這些生活化的問題提出之后,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此時演示用瓷磚鋪設的餐廳形狀和擁有正六面體形狀的馬蜂窩。用這些生活化的例子,為學生講解使用多邊形鋪設地板的數學原理。初中數學教育生活化探究的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研究源于生活的問題、選擇實驗需要的資源,進行探索、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整理并獲得實驗數據、教師對學生的成果給予評價,并教會學生遷移運用的思想。針對數學教育需要探究的知識,整理生活之中的資源和數據。并對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在教學的過程之中使用探究方式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可以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因此,要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和總結。最終使研究的成果可以不斷完善。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本上的知識,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切實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之中的應用,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的生活化
初中的數學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們體驗生活的樂園。只有將數學的學習將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學生產生深刻的認識,積累下扎實的基礎知識。例如在學習直線這個概念時,學生對直線的抽象概念很難理解。教師可以提問生活之中常見的直線形狀物品,例如:大家注意到人行橫道線的形狀了嗎?同學生們通過想象將馬路上的人行橫道線連接起來,形象地記住了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原理。這樣就可以將數學之中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不僅方便學生的理解,而且加強了學生可以在生活之中學習數學的認識。教師通過在課堂之中不斷實踐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極大的樂趣。在生活之中經常使用的物品,只要平時注意觀察,都可以成為數學教育之中道具。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中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使用數學知識更科學地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科學現象,讓學生消除在數學學習之中的神秘感。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學習,親自參與到實驗的每個過程之中,充分認識到了學習的趣味性,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
三、知識運用生活化
學生對知識不斷地深入理解,其最終的目的都是在于應用。通過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學習數學對于現實生活具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的應用意識和自覺意識。例如,在學習機會均等于不均等的課程之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玩教材之中的游戲,通過學生進行投硬幣和猜紅白球的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實踐學習之中。通過對這些概率問題的學習,使學生可以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之中的抽獎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之余,可以多角度地認識商場的促銷活動。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產生困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教師增加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比例,引導學生研究生活之中他們存在疑問的問題,進而在這些研究之中讓學生們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結語
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生活走入數學的教學課堂之中。使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之中。讓學生領悟到數學在生活之中的實用性,感受到數學帶來的樂趣。最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陳潔. 初中數學教學法[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0):47.
[2]王冬,朱乃蘇,陳志興. 初中數學教學例談[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162-174.
[3]董素英. 數學課堂生活化探究[M]. 現代經濟信息,2007,9(11):159.
[4]孔金敏,張蘇,李志剛. 初中數學生活化探究教學模式的有效實踐和探索[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6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