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建立有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取得了一些的成果。
【關鍵詞】有效 問題情境 高效 數學課堂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的激活狀態,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問題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問題情境”中,核心是問題,情境是載體。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活動。因此,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必須將有價值的問題蘊含在適當的情境中,問題和情境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那么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實踐表明,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出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并以不同的方式出示,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導入,可以用活動或實驗的方式產生,可以用教師設疑的方式提出等等。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的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問題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問題情境”中,核心是問題,情境是載體。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活動。因此,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必須將有價值的問題蘊含在適當的情境中,問題和情境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那么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實踐表明,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出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并以不同的方式出示,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導入,可以用活動或實驗的方式產生,可以用教師設疑的方式提出等等。
一、創設有趣味化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是新課程下多數教師所采用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而且,課始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設置學生的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更可以說是整堂課教學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和理解數學知識,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把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引入課堂,創設兒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有趣故事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地走進數學世界。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講了個“豬八戒吃西瓜”故事。有一天,天氣非常炎熱,唐僧覺得很口渴,就對徒弟們說:“為師的口渴了。”孫悟空聽了說:“師傅,您下馬休息一下,俺老孫去摘個西瓜回來給您解解渴。”孫悟空騰云駕霧,一會兒就摘了個西瓜回來了。豬八戒看著西瓜,直流口水,對孫悟空說:“猴哥,我老豬肚子大,想吃塊大的。”孫悟空笑著說:“呆子,如果你能答出俺老孫兩個問題,這個西瓜你想吃多大塊就吃多大塊。如果你答不出,你一口也不能吃。”豬八戒答應了。于是孫悟空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如果我有兩個一樣大的西瓜,要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才公平?”“這還不簡單,一人一個嘛,還有一個問題呢?”豬八戒迫不及待地回答。孫悟空提出了第二個問題:“現在我只有一個西瓜,還是要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才公平?”豬八戒一聽,愣住了。這時,我請學生針對孫悟空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展開討論。待學生學完新課后,我又續講了故事。豬八戒想了想,說:“把西瓜分成兩份,一人一份。”孫悟空笑了:“呆子,你錯了。”結果豬八戒只能流著口水看著他們三個津津有味地吃著西瓜。聽完故事,學生們笑了。這時,我適時引導:“你們知道豬八戒錯在哪嗎?”在積極熱烈的交流中,學生們進一步體驗到“平均分”在分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創設現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使數學課堂生活化
創設富有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教師在教學時,先使學生產生學習某種知識的需要,然后進行教學;或者根據學生的需要來進行學習活動。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負數》的教學,基于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教材無法從數學知識本身發展的角度體現認識負數的必要性,這時教師可以從知識的實踐性角度創設問題情境,在實踐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先給學生呈現以下信息:
學校五年級共轉來28名新同學,六年級轉走19名同學。
小明的叔叔做生意,五月份盈利5000元,六月份虧本2000元。
足球比賽,中國隊上半場贏了3個球,下半場輸了4個球。
師:能用你喜歡的方式記住這些信息嗎?動一動腦筋有什么樣的好方法,能做到既快又準。
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產生需求,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這種情境的產生,比講演更有效,是因為問題教學法以解決某一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學生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而去讀書,去聽講,去收集材料或去實驗的。教學時,教師若能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產生迫切的需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一定能調動起來,學習成績就一定會不斷提高。
三、創設實踐性探究問題的情境,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主動建構新知
實踐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思維能力的特點,在一些抽象的知識上,要抓住關鍵,巧妙設計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剪、移、拼推導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通過自己親手實踐操作得來的知識要比老師直接講解更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學時,我們應該盡量放手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在這樣的一些過程中,學生既可以體會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個性化地解決數學問題
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選擇的信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信息,從而形成個性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后,教師出示一組“各抒己見”的題目,其中一題:“你用什么方法量出茶杯口(圓形)的直徑呢?”經過討論、思考后,有的說“用一把直尺固定在一點,慢慢移動另一端可量出杯口直徑”;有的說“用兩把直尺呈垂直狀態去量”;有的說“把茶杯口涂上顏色,反過來垂直蓋在紙上,得到一個圓,對折后,量出折痕就是杯口的直徑”……這里,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環境,讓學生感到這是更貼近他們的生活,并能從不同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感到課堂上的親切。
又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我沒有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例題,而是這樣進行的:
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寫出1、10、100三個數。
師:它們相等嗎?你能想個辦法使它們相等嗎?
此時,學生們露出驚詫的表情,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下來,一會兒有學生站起來:
生1:1元=10角=100分。
受到啟發,其他同學也紛紛舉起手來:
生2:1米=10分米=100厘米
生3: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師: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等式嗎?
生4:0.1米=0.10米=0.100米。
進一步推理:0.1=0.10=0.100
師:看到這個等式中的三個小數,你有什么發現?想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看誰提的問題更有價值(師注意將學生的思考三個小數末尾零的變化上來)?在此基礎上,引向學生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出小數的性質。
這樣的開放的問題情境充滿挑戰,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好勝心,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并激發了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
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不管采取哪一種方法,提出的問題都要瞄準目標、把握關鍵、難易適度、層層推進,促使學生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在問題情境中努力解疑、釋疑、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從而獲得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曉麗. 數學情景創設原則與策略. 2008(10).
[2]張軍. 淺談數學情景創設.
[3]徐銀紅,祝燁娣. 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