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不少一線老師已經深入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和嘗試。與此同時,還有很多老師尤其是新走上崗位的老師對新課程的理念和實踐感悟不深,有著許多困惑。筆者根據學習和實踐,對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政治教學做出了嘗試。
【關鍵詞】新課改 中學政治 教學
近年來,基礎教育領域發生了許多重大變革。新一輪課程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步驟,為中學政治課的教學實踐提出全方位的挑戰。這對中學政治課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更新教師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前提條件。新課改下教師不再僅僅去教,整個教學過程應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其他人。這就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課堂教學不能再遏制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提出更多的見解。在思想政治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建立相互平等、民主、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的情感和身心在學習的環境中始終處于積極、自由、寬松、安全的狀態,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思想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心理狀態之中。教師應當主動去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產生足夠愉快的心理空間,從而構建真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新。
二、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新的課程標準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式的被動學習方式。通過討論、調查、訪談、查閱資料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例如組織課堂討論。新時代條件下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教學是服務,質量是生命。如何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組織課堂討論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三、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這一環節中最主要的是教學環境的創設,即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興趣和啟發思維,強調的是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創設情境主要通過設疑來進行。設疑能使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產生矛盾,激發思維的欲望,從中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我們必須改革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索“主體、創新、發展”的新模式。課堂上教師經常向學生提供時政新素材、新觀點,激發學生豐富想象,增強解決問題的變通能力;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并鼓勵學生敢于突破陳規,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思維獨創性;恰當使用“術語”,規范答題要求,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精密性;強化學科內在聯系的同時,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發散性和聚合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更新穎、更準確、更系統的相關學科知識。
四、選用開放性教學內容,以時政性增強課堂的實效性
新的政治課程改革強調,政治學習并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政治學習活動要成為政治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表現在開放題的應用上,以開放題為載體來促進政治學習方式的轉變,彌補了政治教學在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其開放性還表現在學習的材料應不局限在教材這一點上,生活事件、實踐活動、成長經歷等都可作為學習的材料。只要在課堂上注重結合最近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情,將時政新聞寓于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就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夸美紐斯在《教學論》中說道:“我們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而且學得更容易、更快樂、更積極、更主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得以廣泛應用。多媒體的應用可幫助中學政治課教師擺脫困境,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各種信息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注意;可以更加形象直觀地再現政治,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可以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使教學效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選擇一種適合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已成為廣大品德課教師的重要課題。
六、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提升教學效果
1.具備較好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背景。
2.具備較好的計算機使用知識,能較好地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3.具備廣博的知識。老師不僅是專業知識過硬,而且知識面廣,切實要求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斷地進行充電,充分把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
4.具有課堂駕馭能力。教學的藝術性是附于教學科學性上的,只有重視教學結果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課堂教學的普遍規律。首先,課堂的結構要合理化。我們在研究課堂教學的時候,不能只重視局部的優化,而應當著眼于整體的優化。從整體的目標出發,研究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規律,使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協調、形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形成的質量如何,關鍵是“結構”如何。事實上,很多教師都具有局部的優勢,如知識淵博、擅長表達、教風嚴謹和善于啟發等。但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課,必須依靠課堂結構的整體優化。因為教學結構可以把教育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師、教材、學生統一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綜合體,具有整體系統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