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開創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集中反映在三方面:一、語言上注重啟示性;二、表現手段以寫意為主;三、意境體現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特色。他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關鍵詞】陶淵明 田園詩 藝術特點 風格 意境 語言 意象
近幾年在一片教改聲中,初中語文教材幾經變化,似乎有點“面目全非”的意思,詩歌教學也不例外。但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驚異地發現,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飲酒》其五、《歸園田居》其三等田園詩仍在我們的教學視線內,我認為對陶淵明和他的田園詩探尋一番,作為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
田園詩往往與山水詩并稱,但這是兩類不同的題材, 田園詩會寫到農村的風景,陶淵明第一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大量的詩歌創作,但其主體是寫農村的生活、農夫和農耕。他的田園詩創立了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被歷代詩人推崇備至,被看成是“為詩之根本準則”。他筆下的田園風光既是正常的農村生活中的尋常景象,又無一不經過詩人生活理想的洗滌,反映著詩人對理想境界的不倦追求,這些田園詩充滿了對污濁的社會的憎惡和對清潔田園的熱愛。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風格:
一、語言上注重啟示性
陶詩有著“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的語言風格,語言平淡質樸,絕不是淡而無味,誠如蘇軾所評價“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平淡中有無限的風采,質樸中有深厚的情味,注重言外的效果,發揮語言的啟示性,以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去體會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無論是詩是文,無論是抒發情懷還是描摹景物、刻畫景物,本是平淡無奇,然而經詩人筆觸,往往出現警策,陶詩少用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手法,只是白描,輕加點染,力避濃筆深墨,因此形象鮮明突出,色彩淡雅清新,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并呈現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陶對言不盡意的道理似乎深有體會,他常常遇到語言的苦惱,他說“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他采取的辦法是不辨,啟發讀者自己去體會和補充。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和藝術努力達到的自然。
二、表現手段以寫意為主
陶基本上承先秦以來道家的自然觀,陶是寫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詩化的,感情也是詩化的,寫詩不過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無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寫與景物融合為一的心境,他的詩以寫意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現出整體的自然美。例如《飲酒》其五最后四句具體描寫自己的這種心境或心態: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不經意,即“悠然”,就好這種心態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讓人忘記周圍的一切,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但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當然“忘言”并非言,一切已經盡在不言中。
三、意境體現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特色
陶詩體現了情、景、事、理渾融的藝術境界。他描寫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述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于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能夠說出之理。陶詩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為統攝,他的“情”是通過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他筆下的客觀環境,其中包括人、事和物,都融入了強烈的主觀感受和情思,而不是客觀的物象描繪,他的作品情景交融,達到物我同一的渾化境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作品中曾出現麥苗、月亮、春燕、歸鳥、青松、秋菊、孤云、庭院、鄉間道路等許多景物,它們都飽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著詩人的性格。陶詩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這種從容自然的境界,為后人樹立了很高的藝術標準。詩人長于將物情融合起來,構成詩的意境。陶淵明筆下的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化身,陶淵明和菊已經融為一體了。陶詩在使人接觸到田園生活的畫面的同時,而引入到一種境界中去。因此,他在創作時并不是隨意攝取田園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著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潛移默化,使人倍感親切。難怪蘇軾說:“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及識其奇趣。”這個“奇趣”,正是從意境中產生的。由于他的詩意境新奇特,因而全篇渾然一體。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不謀而合。
詩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德才可貴之處在于,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于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樸、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參考文獻:
[1]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
[2]王國維. 人間詞話.
[3]朱自清. 陶詩的深度.
[4]朱光潛. 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