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10點40分,接到表姐電話:在家嗎?12點來吃飯。放下電話,匆忙買菜,清洗,加工,終于在11點半準備完畢。眼看快12點了,還不見表姐來家,有些著急。之后,電話響起,表姐來電:怎么還不過來吃飯的?一時摸不著頭腦!不是說好你來的嗎?沒呀,我是叫你到我家來的。真是有些亂了!仔細想想,似乎誰也沒錯,問題出在當時兩人所處情境不同,彼此又因十分熟悉而把話說得過于簡潔,以致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電話是視障孩子常用的溝通工具,那么他們在交流時會不會出現類似問題呢?我決定在第二天的語文課上做個探究。
周一來到教室,我神秘地跟孩子們說:今天的課我們先做一個有趣的游戲。孩子們樂開了:什么游戲,我們玩過嗎,好玩嗎?看到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我也興奮了。接著我告訴大家是電話游戲,然后要求班上的六個孩子兩兩組合,每人擔任一次主叫,圍繞“12點、來吃飯”兩個要素與對方通話。結果,六個孩子說的意思都是約請對方12點到自家來吃飯,只不過有的孩子直截了當,有的孩子先說吃飯再補充時間,有的孩子詳細詢問請吃飯的理由,還有的孩子關切地詢問要不要到住處去接……只是沒有一個與我的情形相同。這是怎么回事呢?盡管孩子之間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影響,但總不至于就我一個人特立獨行吧?但就此放棄,我心有不甘。
于是,我決定換個方式再試試。我先跟孩子們簡單回憶了共同走過的四年時光,特別注意強調大家都很熟悉,且彼此喜歡。然后自己做主叫,分別與六個孩子通話。每次通話開始,總是先據每個孩子的特點隨意聊幾句,然后就直奔主題:12點,來吃飯。令人驚奇的是,六個孩子都認為是老師請他們12點去吃飯,只是答應時,有的干脆一聲“好的”,有的勉強說“好的吧”,還有的只是“哦”一下,只有一個女孩聽后猶豫了片刻,說了聲“謝謝老師”。事后問其為什么有些遲疑,她說當時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會不會是老師要到我家來呢?但后來想想老師一般是不會到學生家去吃飯的,所以就堅定了原先的想法。當我后來善意地問孩子:“你們怎么就沒想過是老師要到你們家去吃飯呢?”“什么,到我們家?”“為什么不可以呢,老師只是說來吃飯,可沒說定是讓你們到老師家呀?別忘了咱們可是很熟悉的朋友!”“還可以這樣?”“我根本就沒這么想過。”“我怎么這么粗心呢!”孩子們有些后悔地叫道,接著又嚷起來:“老師,到我家去!”“老師,我家新起了房子!”“老師,我媽媽會做好多好吃的!”孩子們設法使出自己的渾身解數邀請我,頓時,我覺得自己是那么的幸福!
后來,我詳細地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講給孩子們聽了,并讓他們試著說說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起先一陣沉默,但一個個專注的神情表明他們在認真思考著。接著,小手先后舉起,有的氣呼呼地說“是她沒說清楚”,有的埋怨我說“你當時為什么不再問問呢”,還有的說“老師,是你多想了”“是你心太好了”……“是的,我們兩個都有問題,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看到孩子們在接近答案了,我順勢又問一句,并提醒當時是在打電話。一個機敏的孩子有所反應:“打電話時兩個人不在一起。”一語中的!我抓住答案,乘勝追擊:“是的,她在她家,我在我家,她的來是指——”孩子們隨著我拖延的語調給了我“到她家”的滿意答案,隨即我的“來”被理解成“到我家來”也就迎刃而解。“那這事是否給我們一些啟發呢?”我又將問題向前推進一步。學生若有所悟,我也及時補充,最終孩子們明白了:“電話時要將事情說具體”“電話時要考慮到雙方是在不同的地方”“說話時要為對方想想,盡量多的考慮對方處境”等等。
為了更好地利用課堂生成資源,也為了讓孩子們對電話交際有更多認識,我又把孩子們課初的電話錄音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說說這些電話交流存有什么問題。孩子們聽著自己的電話錄音,異常興奮,圈圈點點,也說出了電話時要注意禮貌用語、要誠實守信、不要停頓太多、不要故意玩笑等問題。最后,我又讓孩子們自選話題、自由組合,互相打電話,結果有約請星期天共同游玩的,有請走讀學生幫忙購買學習用品的,還有麻煩對方去郵局取包裹的……并且講時也能較好地注意了先前總結出來的種種問題,做到了打電話的明確、具體和文明。
由表姐引起的電話風波使我關注到了視障孩子的電話交際,盡管孩子們沒有出現和我相同的反應,但是他們通過情境的演練直觀感受到了打電話時口語交際的特殊之處,并在實際的交際情境中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相信這次以電話交際為專題的語文課定會給我的孩子們留下深刻印象并讓他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