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散性思維是指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獲得各種各樣的答案或結論的一種思維方式。本文立足語文閱讀教學,從質疑問難和激發想象兩個方面加以探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倡多視角地閱讀,在閱讀中質疑、聯想、想象,不斷地讀出新意,悟出新意,從而打開思維的門扉。
【關鍵詞】發散性思維 閱讀教學 質疑 想象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個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這里的“思考”“創造”結合起來說,就是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依據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展開聯想和想象,求得某一問題多種可能答案的思維。就閱讀來說,這種發散性更多是由作品語義內蘊的多樣化所決定的。作品的語義內蘊所表現的主觀內在方面的情感與思想,并不直露地顯現在外,而是滲透在形象、情節里。培養發散思維的途徑是多種多樣,本文將從質疑問難和激發想象兩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動力。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善于設疑,巧于設疑。“疑”可以使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引起探究性反射,產生思維活動。如學習陸游《書憤》詩,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這是一首渴望建功立業的詩,我們以前還接觸過哪些類似詩,這類詩有何特點,相比有何異同?然后用屏幕展示王昌齡《從軍行》、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等。這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積極思考對詩進行分析,然后展開討論,爭相發表見解。如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可以采用自讀式的教學,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要諷,怎樣諷,最后齊王認識到了什么,納諫的效果如何?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質疑中尋求解答。教師還可以針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評價,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或解題思路,教師不急于馬上做出評價,而是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時間,這樣學生的思維會很快活躍起來。這種由質疑到解疑的閱讀教學方法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效果要強好幾倍。
除了教師質疑之外,更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日本創造學專家高橋浩在《怎樣進行創造性思維》中強調,“發現問題的意識是創造性思維的力量源泉。”我國南宋哲學家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一句話,疑是發散思維的源泉。以小學所學《曹沖稱象》為例。曹沖當然是很聰明的,他善于動腦思考,用石頭來代替大象,從而得出大象的重量,但是否可以引導學生換種方式解決問題呢?例如:石頭是靜止不動的物體,而人卻是能動的,為何不用人來代替大象呢?這樣不是可以更省時省力嗎?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意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不迷信書本,不用一個“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思維。
二、激發想象
想象是人腦對過去形成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是發散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的想象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據某些描述性的圖像、語言文字,在頭腦中構造出人物、事物的形象,這種“構造”不是對文本信息的“再版”,而是閱讀主體在文本信息規約的范圍內對文本重新進行理解、解釋和建構。如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讀者通過想象在腦海里展現一幅生動形象的圖畫:滾滾東去長江水,巍巍高聳黃鶴樓,煙花三月,孤帆遠影……
“再造”過程,也就是思維發散的過程。如教學梁實秋先生的《故都的秋》一文時,對作品中作者所描繪的五幅畫面可以這樣處理:先讓學生朗讀,獲取語言信息,然后概括出畫面主題,為五幅畫面各擬一個小標題,并就五幅畫展開自己的想象,進行評述,來深刻體味作者的思想。又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有飾物美,服裝美等,對于這一形象,如果教師采用“誦讀法”,讓學生去通讀領會,那么浮現在學生面前的只能是模糊的劉蘭芝;如果教師采用類比四大美女激發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在頭腦中獨立地去勾畫劉蘭芝的形象,雖然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浮現在學生面前的將會是活靈活現的劉蘭芝。我們甚至還可讓美術好的同學自行想象構造來描繪,定會使課堂增色不少。
另外,創造想象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幻想,這種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具有重要意義。幻想是創造活動的必要條件。如《神奇的極光》、《黑洞旅行》、《空間和時間旅行》等文章,都是作家現實基礎上創造想象的結果。對于學生的幻想,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態度,不要譏諷、嘲笑,應積極鼓勵引導,把幻想同創造想象結合起來,激發創造力,促進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總之,閱讀欣賞文學作品,需要想象的參與。因為一部作品就像一本管弦樂譜,不斷在讀者中激起新的回想,并將作品文本從語詞中解放出來,賦予其以現實的存在。讀者想象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優美意境,而且可以啟發讀者進行藝術再創造,從而進一步豐富文章的內涵,豐富人物的形象,深化文章的意境,填補文章的“空白點”。
參考文獻:
[1]彭華生. 語文教學思維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韓永昌. 心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