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中,“有效教學”是教師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實踐證明:小學生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教師的教學經常脫離實際。因此教學中注重聯(lián)系實際,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獲得探索體驗,這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興趣。如,在教學“測量”時,先組織學生到跑道上測量出一段50米的距離,讓學生用平常走路的速度走兩三次,并計算出自己平均每一步的長度,再提問:知道了自己的平均一步長度,要步測出教學樓到操場的距離必須怎么辦?(必須步測出教學樓到操場有多少步。)因此我順勢利導地布置了課后作業(yè):步測出教學樓到操場的距離或學校到家的距離等等,任學生選做一項作業(yè),然后互相交流結果。以此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并通過小組合作自我解決問題,提高了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愛數學和學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如低、中年級教師可以把動畫、寓言故事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也可以創(chuàng)設有一定主題和角色的社會化游戲。高年級教師可以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接近實際情境的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如在講授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時候,我利用《西游記》中人物,生成下面的小故事:唐僧給師徒四人分西瓜,豬八戒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孫悟空分得西瓜的八分之二……豬八戒一聽就嚷嚷了:“不公平!不公平!哥哥分得多……”是不是不公平呢?通過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設置一個問題情境,直奔學習主題,同學們覺得很有興趣,學習情緒空前高漲,參與探索過程尤為認真。如上等等,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學”數學,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要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一)精選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提供給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是那些具有開放性,僅憑個人力量難以考慮周全,須發(fā)揮小組集體智慧解決的或者是探究的問題、值得爭議的地方讓學生合作學習。
(二)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教師要對全班同學分組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異質分組,也就是要考慮到每個組中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等等的均衡,并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實行組長負責制,一般每組以4-6人為宜。
(三)小組合作學習要有規(guī)則。首先發(fā)言要有序,其他人傾聽,生生間留獨立思考的時空,然后討論;第二個人發(fā)言要有理而不是有果;第三要有效,個人展現(xiàn)不要重復他人思維避免互相干擾;第四要統(tǒng)一,形成集體的意見后整理出來。
四、加快教師自身角色的轉變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是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發(fā)展,尤其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這是搞好有效教學的宗旨。
(一)當“引路人”“好導演”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主動完成知識建構,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并積極反思的“真正”的人。課堂教學不是“目中無生”的教學,不是以教師為圓心的活動。要想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改變教師的角色:教師要成為“導演”,讓學生演戲。現(xiàn)今在許多數學課堂上,教師的角色變成了“演員”:精彩的亮相,妙語連珠,結構嚴謹,鮮活的講解,多彩的媒體……看似熱鬧非常,精彩紛呈,卻將學生置于看客,成了配合教師主演的龍?zhí)祝@樣的教學“效之有何”啊?忘卻了教學的本質是“交往互動”。“新課標”告訴我們:只有學生才有資格當“演員”當主角,也只有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悟出“劇本”中的內涵,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知識,我們的教學才有效。
(二)當好“鼓勵者”“激發(fā)者”
激勵性評價要“適度”。思維敏捷、成績突出的“優(yōu)秀生”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太多的表揚和超值的嘉獎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長期下去,學生也許會迷失了自我,當他們的學習的確有所進展或有獨到見解時,同樣要給予熱情鼓勵,以激發(fā)他們的遠大志向,促使他們勇攀科學知識的高峰;對“中間生和后進生”這兩個群體而言,他們更需要老師的賞識,需要老師對他們多一份關心和耐心,哪怕一句肯定的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目光,一個贊揚的手勢等等,都會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
五、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練習設計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是設計課堂練習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次設計課堂練習要圍繞教學重點、難點。第三練習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數學內容有的比較抽象,小學生學起來常會感到枯燥無味。想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能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就有必要設計一些有“趣味性”的練習,使學生對學習感到興致盎然,進而取得較好的課堂效率。最后練習須具有可操作性。
總之,在新課改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教學的策略,更新觀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施有效教學,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