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式下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這對老師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作為教師如何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尋找生活的切入點
思想品德教材是一種課程資源,一種充滿變性和彈性的課程資源。有時候對教材內容的適當取舍,能讓思想品德課更生動、精彩。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實生活的典型化。教材編排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圖文并茂,語言生動,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通過教材設置的內容聯系時政、社會熱點、社會生活實際、學生生活實際,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從而使思想品德教學成為學生自主構建、形成及發展良好思想品德的過程,實現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統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資源,對已有的資源做切合實際的適當改變,有針對性地增添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生動形象事例相結合,這樣不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使課堂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為學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橋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二、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貫徹以學生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學生看作思想品德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在教學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預習后根據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布置,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三、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化學習效果
傳統的思想品德學習方法不外乎預習、聽講、練習、反思,在新課程的思想品德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化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思想品德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個體之間尋求合作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思想品德課程學習是一種內化知識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對不同知識的體驗而言,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甚至比較巨大;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由于不同的學生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習中勢必產生效果的不均衡性,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由不同類別成員所組成的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小組,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四、改革單一性的平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現在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在內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這樣既可以發展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也可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教師在評價中要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中心的轉移。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因為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再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命體的相互觸動、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生命活動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饋的過程。因此,學生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做到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以及個性的發展。
總之,生活賦予了思想品德教學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使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從課堂單調如一的枯燥乏味到精彩紛呈,生機盎然。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應該具備一雙“慧眼”,善于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識性的生活素材,把生活引進課堂。轉變教學方式讓思想品德課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讓思想品德課成為學生所喜歡的課程,讓思想品德教育在歡樂愉快中收成豐碩,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