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激活學生的創新欲望,一是在指導預習中引發創新火花;二是在指導質疑中激發創新欲望;三是在指導理解中增強創新意識。
【關鍵詞】學法指導 創新
從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折射的嶄新理念來看,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就是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入學習方法與學習思路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就語文而言,也就是要在指導學生預習、質疑、聽課、理解、記憶、復習、運用、想象等方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使學生從不會學到會學,而且有所創造,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筆者從初中語文的角度,在指導學生預習、質疑、理解方法中如何激活學生的創新欲望,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膚淺認識。
一、在指導預習中引發創新火花
預習是課前作業,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掌握預習的一般要求,先扶后放,循序漸進,激活學生的思維。如我在教學《女媧造人》前,讓學生預習課文掌握生字詞;借用網絡或相關書籍了解什么是神話,它的特點是什么;根據女媧形象,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質疑。課上,有一個學生問道:“女媧為什么要用泥土造人而不是用樹,石頭等其他東西來造人?”這個問題一出來,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沸騰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這時迸發出來,一個接一個說:
生1:因為泥土是軟的,這樣才能捏。
生2:因為泥土是黃色的,而中國人是黃皮膚,所以用泥土來造人。
生3:如果用石頭造人,那我們就成鐵石心腸的人了。不符合我們中國人柔軟善良的性格。
生4:我們常說大地啊母親,是泥土養育了萬事萬物,最初的人也是泥土養育出來的,所以只能用泥土造人。
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火花閃現了。我想,長此以往,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會越閃越多,火焰越燒越旺,那創造能力不也就提高了嗎?
二、在指導質疑中激發創新欲望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去發現去思考。而我們農村學生,上課根本沒有提問題的習慣,長期的接受性的依賴性的教學,使學生失去了個性,提不出問題,也不知從何提問:要么是無選擇無重點,一股腦兒地問,要么是書上現存的思考題。更有甚者,認為:語文一看就懂了,似乎沒什么疑難。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如何指導學生質疑,筆者以為首先是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鼓勵學生不斷生疑,大膽發問。其次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學生學會了質疑,就猶如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向“不教”的理想境界邁出了一步。如教學《木蘭詩》時,把本文的主題總結為木蘭對國家和家鄉的熱愛,除此之外,還能定位在哪里呢?這時有學生說到:還表現她的人性美。依據在哪里呢?學生七嘴八舌說開了:
木蘭代父從軍是對父親的體貼和對家庭的顧念;
木蘭英勇善戰表現她勇敢堅強;
木蘭辭官返鄉表現她不慕高官厚祿和對家庭的眷念;
木蘭歸來精心打扮表現她愛美之心和對生活的熱愛。
這些都表現木蘭身上的人性美。
在質疑中挖掘教材,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在指導理解中增強創新意識
創新的基礎是理解。不理解談何創新,而理解課文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理解方法,即使是一篇文章也有多種方法理解。如我在教《范進中舉》時,設計了三道題供學生討論:①從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看封建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②從眾人對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看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③從重點人物(范進、胡屠戶)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讓學生選取一兩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交流后,我問道:“胡屠戶在前面有三次罵女婿,而在小說結尾卻咒罵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什么?”這一問引起了學生思維的碰撞(猜想、聯想、爭辯、評判),迸發一究到底的愿望。多角度解讀課本,力爭做到對課文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教學中,教師除了科學地設置問題外,還應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并對他們的奇思妙想(必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給予鼓勵和表揚,來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
四、在指導想象中啟迪創新精神
想象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更是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提倡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個人見解,允許學生異想天開,并給予表揚,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學生的創新思想得到發展。
我在教《斑羚飛渡》一文及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這篇課文中,正因為獵殺才造成了如此的慘劇,這是人類難以接受的。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充分發揮想象,以童話或神話的方式重新把這篇課文改寫成一個全新的結局。6分鐘后,學生陸續發言(僅選兩例為證)。
生1:崖下是一個大湖,掉下去的斑羚都安然無恙,它們意外地來到了一個世外桃源,那里沒有人類的獵殺,雖然與原先的斑羚群失去了聯系,卻也從此過上了安寧而美好的生活。
生2:斑羚的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用彩虹搭起了一座“虹橋”,由此斑羚們順利地躲過了一場人類的捕殺的劫難,此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去進行發散性思考,促使學生開展獨特、新奇和合理的想象,以另辟蹊徑,求取新解。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又啟迪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常言道:“教一知一是笨法子,教一知半是蠢法子,教一知十是好法子。”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者,不僅應教給學生知識更應教學生怎樣學、怎樣思考、怎樣創新,在學法指導中,把創新的精神種子播撒到學生心里去,收獲一個創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