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管理中恰如其分地運用“糊涂藝術”,不但可以使班主任避免陷入繁雜瑣碎的事務堆中,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本文闡明了“糊涂藝術”的內涵并對其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班級 管理 糊涂藝術 內涵 策略
班主任是班級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校領導進行教導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對一個班的學生工作全面負責,組織學生的活動,協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對一個班集體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在班級管理中,有的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喜歡下判斷,“非此即彼”,十分強調教育的清晰性,認為只有對學生進行精細的管理,灌輸確切的理念,才算達到教育的目的。其實,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對于那些具有模糊性、隨意性特征的實際問題,則不宜簡單地給學生以明晰的評判,而是要用一些“亦即亦彼”的不確定性的“糊涂”理論和方法,讓學生通過思考、感悟,自行解決,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恰如其分地運用“糊涂藝術”,不但可以使班主任避免陷入繁雜瑣碎的事務堆中,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糊涂藝術”的內涵
“糊涂”一詞并不是邏輯概念上的“糊涂”,而是哲學概念上的“糊涂”;不是頭腦簡單才疏平庸之輩的糊涂,而是“大智若愚”,是一種高超的智慧、一種豁達的涵養、一種高妙的藝術。用它來指導教育管理,即在管理中不妨裝點“糊涂”。裝點“糊涂”,是明知故問,是等待時機,是啟發思維,是激勵探索。教師“糊涂”的背后,實際是教師的清醒和機智,是教師的智慧和洞察的一種折射。
二、“糊涂藝術”的實施策略
(一)大智若愚、胸中有策是實施“糊涂藝術”的前提
“大智若愚”的前提是“大智”,教學管理的“糊涂”藝術并不是以糊涂對糊涂,而是以明白對糊涂,教師要有對班級的控制力和對學情的洞察力。只有“大智”,才能“胸中有策”,在這里“胸中有策”的“策”并不是某個單純的技能或者某種具體的教育方法,而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心中的一個“底”,是教師的一種綜合素質的反映,教師有了這個“底”才能在瞬息萬變、充滿突發事故的教育管理中“心中有底”,才能敢于在充滿偶然性的教育過程中收發自如地運用“糊涂”藝術。教師胸中之策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也非教師一時的靈感奏效,而是建立在對學生知識狀態、思維狀態、興趣狀態、生命狀態的了解和把握之上。教育“糊涂藝術”中,“大智若愚”和“胸中有策”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大智”才能“胸中有策”,只有“胸中有策”,教師才能充分“大智若愚”。
(二)真誠關愛是實施“糊涂藝術”的基礎
班主任有時會碰到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處理不當會導致不良后果。有這樣一個教育故事:一位教生物的鄉村女教師,領到了一臺盼望已久的顯微鏡,她把顯微鏡放在教室的角柜里 。一天,學生們發現顯微鏡不見了,便跑去問老師怎么回事,老師說不知道。于是班長組成了一個“偵察小組”,經過“偵察”,他們覺得彼佳最可疑,于是星期天午后去彼佳家偵察。剛進門,他們便看到彼佳正在聚精會神地用那臺顯微鏡看什么,人贓俱獲。他們不由分說就把彼佳和顯微鏡一起帶去找老師。一進老師家的門,就吵嚷著說是彼佳偷了顯微鏡。女教師見這架勢吃了一驚。等了解到發生了什么事后,她冷靜一下,像是忽然想起來似的說:“哎呀,這顯微鏡是我借給彼佳的,我怎么忘記了!”彼佳愣愣地說不出話來。老師表揚了這幾個小偵察員,又囑咐他們以后不要這樣魯莽地對待同學。這是一位前蘇聯教育家在回憶他童年的老師時所寫的一件事。這個教育家就是這個彼佳。他說:“由于老師以模糊方法處理這件事,使他沒有陷入抬不起頭的窘境,也使他更加痛恨自己的失誤。”正是這充滿愛心的“糊涂”藝術起到“帆揚五分船便安,水注五分器便穩”的教育效果。
(三)寬容有度是實施“糊涂藝術”的關鍵
“糊涂”是一種境界。它體現了寬容,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在教育過程中實施“糊涂藝術”,其實質是對學生的一種寬容。所以,“糊涂”要有度,不能把寬容變成縱容。
班主任應是一個寬容的人。寬容學生的對立行為,寬容學生的一時不敬,寬容學生的偶爾失誤,寬容學生的教育效果差異。用寬容來顯示你的博大,用寬容來展示你的境界。用寬容來體現你的教育魅力,人格魅力。但寬容絕不等于縱容,更不等于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我們可以寬容地處理學生的錯誤行為,但絕不能縱容他們的邪惡;我們可以寬容學生的一些錯誤行為,卻決不能縱容支配這些行為的錯誤思想和認識。寬容不是對錯誤無原則的遷就,真正的寬容應該是寬嚴相濟,嚴格而不嚴厲,寬容而不縱容,寬容有格,嚴格有度。
“糊涂藝術”作為一種教育管理藝術是配合精確教育管理并為之服務的,它只能在一定條件和環境下使用并必須服從教育內容的需要,不應喧賓奪主,濫用“糊涂藝術”。如果因為適宜的糊涂可以解決某些特殊情形的教育事件,能收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便一味過度糊涂,為糊涂而糊涂,其結果只能使學生缺失約束、使班級陷入散局。因此,只有保持“糊涂藝術”的適度性,即所設的“糊涂”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反省,從而生出“精確”來,并收到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才是真正的“糊涂藝術”。
參考文獻:
[1]魯樞元.創作心理研究.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5.
[2]李如迷,李寶慶.模糊教學藝術探論.北京:中國教育學刊,2002.
[3]王明居.模糊藝術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