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是一個關于“責任”的故事引起的思考,在我國多子女少家長的時代,父母雖然沒有給予孩子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孩子卻成長了責任。如今,在少子女多家長的年代里,孩子從父母那里獲得了豐腴的物質和精神的享受,然而卻失去了責任心!我們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缺失。要改變這種現象,重點應從教育的源頭——家庭教育入手。
【關鍵詞】責任 多子女 少子女 家庭教育
有這樣一個故事:1920年,有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打碎鄰居的窗玻璃,鄰居索賠12.5美元。闖了禍的男孩子向父親認了錯,父親說:“我可以原諒你的過失,但你應該對它負責。”男孩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拿出錢說:“這12.5美元先借給你,一年后還我。”從此,小男孩每逢周末假期便外出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夠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回憶這件事的時候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故事引起我長時間思考:
在我國多子女、少家長的年代,父母給予孩子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是極其困乏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長年累月連溫飽都不能滿足。我小時候住在農村,當時,在我周圍有很多家庭因交不起1.5元錢的學費讓孩子輟學。有的孩子為了上學,就利用寒暑假時間,冒著風雪、頂著酷暑每天天還沒有大亮就得出發往返幾十里山路挖藥材、尋豬草、拾柴火。經過一個假期的勞動掙到了學費,就能和小伙伴一起去上學,那是非常幸福、快樂的事!在那個年代里,父母從外面回來帶一點好吃的,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是孝敬長輩,其次才是他們的子女。
""" 而如今在少子女、多家長的時代,父母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爸爸媽媽如果出門在外,時刻牽掛的可能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孩子,回家時總要給孩子買一大堆好吃的、好玩的……今天家里吃什么?孩子說了算。周末去哪里玩?由孩子決定。久而久之孩子成了家里最有權威的人。而且,家家的孩子都是小皇上,孩子要星星,父母不敢給月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咬了;家里洗洗刷刷、大大小小的活兒家長自己扛著從來不讓孩子操心,還美其名曰:“只要你好好學習,把成績搞上去就行了,家里的什么事都不用你操心。”孩子衣食無憂,有的從小迷戀游戲,在學校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后不完成作業,甚至逃課。可憐的家長,有的厚著一張老臉,懷里揣著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攢下的一點血汗錢,求爺爺告奶奶,把孩子領著轉戰城鄉。城里上不成去鄉下學校試試,鄉下上不下去又去民辦學校再試試,豈不知在那里孩子都是一樣的——缺乏上進心,沒有毅力,怕吃苦,沒有責任心……有的不得已只有放棄學業另辟蹊徑。在這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知識豐富的具有競爭資本的人?當孩子放棄了學業,那無異于要父母的命!那種痛苦、那種失望、那種失敗、那種無能……孩子是永遠不會體會得到的。
由此可見,在多子女的年代里,子女從父母那里雖然沒有得到豐富的物質享受,卻成長了責任!在少子女的年代里,子女從父母那里獲得了豐腴的物質和精神的享受,然而卻失去了責任心!我們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缺失。
如今的孩子缺什么?很顯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一切物質來得都太容易了。在有些父母看來,孩子除了學習以外,別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考慮,這種教育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第一:孩子從小不懂關心體貼別人,心中只有自己。
第二:因為孩子在家里自己說了算,全家人都讓著他,所以不會與人合作、溝通。
第三:怕吃苦,貪圖享受,做事缺乏毅力。
第四:缺乏責任心,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五:因為犯了錯誤總有人護著,所以沒有學會面對現實卻學會了逃避。
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象重點應從教育的源頭——家庭教育入手。
第一:家里的家務活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分工,每天爸爸應當做什么,媽媽應當做什么,孩子應當做什么,都要事先規定好,千萬別因為怕耽誤孩子學習而大包大攬。
第二:家長應當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論孩子有什么樣的過失,只要他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要讓他去勇敢地面對,就不能讓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比如孩子損壞了別的孩子的玩具,家長就應要求孩子自己去幫人修理或照價賠償;孩子一時沖動打傷了人家,家長就應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門道歉;孩子早晨磨磨蹭蹭上學要遲到了,家長也不用著急慌忙地送他,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老師的批評教育。
第三: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第四:對孩子的教育要重過程輕結果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手或許很笨,他們的動作或許很不麻利,他們做事情時或許會經常出錯,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家長在讓孩子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沉得住氣,一定要學會等待,一定要能夠容忍孩子的不完美,決不能因為孩子床鋪疊的不整齊、收拾書桌不夠利落、襪子沒有洗干凈、清掃地面丟三落四而代替。如果家長過于看重結果,勢必就會在孩子做得不夠快不夠好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埋怨和責備,或者忍不住地去取而代之。這一方面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會給孩子留下逃避責任的可乘之機。因為有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事情做得不夠快不夠好的時候,家長會及時出手,他就會故意表現得能力不足,以此來逃避本來該做的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