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究竟應該交給學生什么?將來才會對學生的生活學習乃至社會有價值。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充分說明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它是獲取知識的金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因此,改進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 。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五點:
(一)教學生“讀一讀”。開始可以為學生編好閱讀的提綱,并指導學生掌握“讀讀、劃劃、算算、寫寫”的預習方法,逐步學會歸納整理,善于抓住重點以及圍繞重點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讓學生“講一講”。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難以掌握的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去議,鼓勵學生去講。在講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出現的差錯、漏洞,教師要特別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正確地表達。
(三)帶動學生“做一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中得出結論,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
(四)引導學生“想一想” 。養成解題后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多種解法的優劣,反思各種方法的縱橫聯系。實時地組織誘導學生展開想象,題設條件能否減弱?結論能否加強?問題能否推廣?等等。
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主要表現對已解決問題尋求新的解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和創新。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下,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索未知領域,尋找客觀真理,成為發現者,要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這一探索過程,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如在球的體積教學中,利用課余時間將學生分為三組,要求第一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高為10厘米的圓錐;第三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高為10厘米的圓柱。每組出一人又組成許多小組,各小組分別將圓錐放入圓柱中,然后用半球裝滿土倒入圓柱中,學生們發現他們之間的關系,半球的體積等于圓柱與圓錐體積之差。球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集公理化思想、轉化思想、等積類別思想方法靈活運用的完美范例。教學中再次通過展現體積問題解決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統的條理的體積公式的推導線索,把這些思想方法明確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才能從中領悟到當初數學家的創造性思維進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因人施教,培養學生個性
教學本身就包括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的個性差異,也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不同氣質的學生因人施教,對“興奮性”學生可采用“以忙制動”“以動制動”等方法。根據他們的反應快,愿意表達自己看法的特點,多提問,多讓他們發表意見,多讓他們操作、演示。讓善于思考又不愛發言的“抑郁性”學生發表不同看法;讓積極發言又常丟三落四的“活潑型”學生講清道理,分析算式;讓機靈沉著又穩重內向的“安靜型”學生說一說別人講的對不對,并加以補充等等。這樣圍繞教學內容和要求,根據學生氣質差異因人施教,既有統一要求,又能發展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
數學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培養,有其廣闊的天地。教師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出發,幫助他們建立興趣小組,利用數學園地開展“請你攻擂”“一題多解”等欄目,推薦不同解法,展現獨特見解。定期組織講座、競賽等活動;既要根據學生個性差異的相似性進行分組活動,又要留有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構成了數學學習的整體,保障了學生的潛能、特長有施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個性,數學教學也要注入時代活水,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校門,開展與數學相關的研究型學習,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把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體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
要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數學,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接受“教師應當作為學生活動的促進者,而并非知識的傳授者”的觀點,應致力于“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培養一個好的“學習共同體”,從而正確地發揮教師在教育體制和教育對象之間的“中介”作用,這樣才能把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落到實處。
四、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合作精神
團隊精神就是一種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學生互相配合能解決的問題,增進學生的協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數學教學具有不僅使學生學知,學做,而且使學生學共同生活,學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意識。新課改提倡合作學習,但并非所有的內容都要合作學習,應該注意合理的選擇。
1. 對于一些規律性強,涵蓋面廣,遷移和應用范圍大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可以展開合作學習。
2. 選擇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有些問題對于個人而言較難獨立完成,但又是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這樣的問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問題、相互交流,教師做適當的指導,使得問題變得越來越清晰,這樣相對于個人獨立解決問題變得容易且深刻。如果學生獨立完成很有可能考慮不全而丟失一些結論,這時讓學生互相討論、交流、猜想、驗證,可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參與,并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