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本文從一堂復習課教學出發探索符合學生發展的復習課學案自主教學形式,旨在探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切實提高物理素養。
【關鍵詞】復習課 自主學習 學案
學生完成高中物理學習之后,他最終是否只獲得了某一個成績呢?作為一名物理老師,我認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
由于一些主客觀的因素,使我們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他們過分地依賴教師的傳授而忽視自身能力的培養。但從建構主義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學習不是被動的S—R聯結,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存儲在內的復雜過程。所以,我們一直在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中學案探究教學是我們采用的方法之一,并且在實際操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認為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部分探究式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所以結合我所開展的一堂高二物理會考復習課的實施,暢談我對于這種設計的想法。
一、整體思路
這是一堂會考復習課,它不拘泥于一般的概念整理和習題整理,它更尋求學生在物理學習方法上、能力上的整合。所以,在設計時,我更考慮從學生兩年高中物理學習上尋找知識的聯系,探尋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分析。我采用了部分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師給學生以總的框架,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二、學案的編制
由于這堂課在設計上帶有部分開放式的形式,在學案的設置上比較靈活。分為以下幾塊:
課前預習
請同學舉例說明物理學習中至少4個采用理想模型的方法。
請同學舉例說明物理學習中至少3個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請同學舉例說明物理學習中至少3個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
(這幾題預習題的設置讓學生總結學過的物理方法)
課堂學習
1. 請同學總結如果要測某處的重力加速度,可以有幾種方法?并且說明他們的優缺點。
2. 如圖所示是兩種可以調節亮度的臺燈的示意圖。如果都能使燈泡“220V 100W”正常發光,請問是選A圖還是選B圖,為什么?
課后反思
你認為整堂課哪些知識點的使用你最得心應手?哪些知識點你需要再次鞏固?
三、復習課的實施
發放學案
課前的回家作業就是學案的預習,學生根據學案的指引自己尋找可能的答案。其中課前預習的幾道方法題比較基礎,對于學生比較好入手。經老師批改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最后這部分使用學生回答,教師補充的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
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請部分學生把自己的設計與所有學生做交流。由全體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其中部分學生的設計很有創新性。
測某處的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
A 根據G=mg,利用彈簧秤測量某物體的重力和天平測量的該物體的質量之比,由g=G/m求g的大小。
B 根據自由落體運動,利用米尺測物體下落的高度和秒表測下落的時間,由求g的大小。
C 根據單擺的簡諧振動中周期公式,利用米尺測擺長、秒表測周期,由求g的大小。
D 根據物體在光滑斜面上下滑的位移時間公式,用米尺測出光滑斜面長、用秒表測出下滑時間,由求g的大小。
E 由靜電場中帶點物體的平衡。物體受重力和電場力等大反向,可以由求出g的大小。
F 由萬有引力定律在地球表面處近似等于mg的原理,可得求出g的大小。
……
還提出一些方案,只要公式中含有g,就可以。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發現了很多閃光點。于是請學生評價每一種方法在實際操作時的可行性。
方案A 比較簡單,但誤差較大。
方案B 自由落體運動如果用米尺和秒表測量誤差較大;但如果改進一下采用DIS實驗使用光電門傳感器實驗誤差小,則可行。
方案C 單擺如果公式修正為,通過多次測量求時間的平均、擺長為擺線長加半徑的改進,減少誤差,提高實驗精度。這個方法是高中物理測重力加速度的常用方法。
方法D 斜面光滑很難做到,所以該方案不行。
方法E 帶點體很難在電場中處于平衡,且帶電體的質量和電量很難測量。
方案F 地球質量和地球半徑很難測量,在高中不具有典型性
……
分析完學生的設計,老師加以總結:根據公式計算有很多種可能性,但在實際運用時,要注意設計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這么一題簡單的設計題,開闊了學生的設計思路,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體現了學生參與和教師的指導。)
課后小結
根據這堂課每位學生的切實學習經歷,請學生把學習困難的地方加以整理,作為以后復習的不時之需。并可以把自己在這堂課中感到困惑的地方與老師做溝通。
四、課后反思
學案教學的方式是近幾年我們學校根據學生情況及教學實際,采用的切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它作為師生間良好的橋梁,架起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紐帶。它整合了有效教學的資源,降低學生的學習起點,帶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需要多動手、多思考,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完善物理學習框架,才能真正學好物理。
當然,在具體操作學案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改進,例如:如何采用更好的方式讓學生投入到學習物理的興趣中去?能否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這就需要我們備課組、教研組不懈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胡炳元. 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2]]郭長江. 新課程物理教與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