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農村學校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職責不明,工作效率低;制度建設滯后,職業道德建設只停在口頭上,教師專業化發展缺少實施措施等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農村教師管理 存在問題 對策探討
一、農村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人員編制緊,資金短缺導致農村教師隊伍青黃不接,老化情況嚴重。在“以縣為主”管理體制落實前,鄉鎮黨委、政府寧愿學校自己設法臨時聘用教師,也不愿意聘用大中專畢業生為正式教師。因為臨時聘用的教師月工資平均幾百元,可以大大減輕鄉鎮財政的負擔。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年輕教師無法補充到農村學校中來,在“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落實后,由于編制硬性規定把“進口”堵死,新教師們難以充實到農村中小學。
(二)“層層拔高”,使農村教師隊伍陷入低徘徊的怪圈。近幾年來,由于高中擴招,造成高中教師嚴重短缺,不得不從初中教師中選拔大專學歷的教師進高中任教,從小學高年級教師中選拔大專學歷的教師進初中任教,這種“層層拔高”現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師變成了不合格的教師,把原本的骨干教師變成了一般教師,從而造成農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和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嚴重下降。
(三)教非所學,學非所教,專業不對口,致使教師專業化水平偏低。目前,農村中小學校教師學科結構不含理現象比較突出,大部分學校美術、音樂、體育、英語和計算機專業教師極少,有的學校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專業教師,只能由一些其他專業的教師兼任。這種狀況不僅不符合素質教育和基礎改革的要求,同時也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農村教師隊伍管理的難點
(一)教學點多面廣,管理的難度和成本較大。由于歷史的原因,農村中小學分布面廣,且教學點多。盡管布局調整后有所改觀,但現實情況不能令人樂觀。每個鄉鎮有一至兩所初級中學不等,小學則分布于各村,有的地方還設有教學點,因此,對教師的管理難度可想而知了,管理的成本也很大。這也是制約我縣教育發展的一個因素。
(二)農村教師身兼教師與農民的雙重角色,教育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給學校管理帶來難度。由于農村中小學校教師,尤其是轄區的民辦教師,大部分生活在農村,他們身兼教師與農民的雙重角色。教師的角色使得他們要去完成學校的教育教學任務,而農民的角色也使得他們必須面對農村繁重的體力勞動及一年四季的農活。這必然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進而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由于農村經費的緊張,很難給教師提供適時合理的進修機會。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農村教育教學經費特別緊張,農村教師無法享受合理的進修機會,知識得不到更新,教育理念不清楚,不了解,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很難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三、對農村教師隊伍管理應采取的對策
(一)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結構。農村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年齡結構偏大,學科結構平衡,學歷結構分布“頭重腳輕”,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整體質量。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優化重要的是通過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實現。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抓緊落實人事部、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優化中小學教職工結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核心,依法管理教師隊伍,加快農村中小學教師管理體制的調整和完善,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
(二)加強教師培訓的組織和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建立完善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加強對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組織和管理,使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快速走上制度化的軌道,為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保駕護航。充分調動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成為優化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
(三)拓寬渠道,加大投入,建立合理的機制,有效解決繼續教育經費來源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各級政府持續加大經費投入,還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建立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分攤機制,明確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承擔的費用項目和比例,運用制度化的手段確保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所需的經費投入。此外,對于社會各界,各方面支持教師繼續教育專業發展的投資源應予以積極支持和鼓勵。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地方事業,應按照“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經費投入。要按教師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和從地方教育費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并安排一定的專款用于加強繼續教育的基礎建設,教材開發等;中小學校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本校教師的繼續教育。積極探索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由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共同承擔成本的分擔機制,多渠道籌措繼續教育經費。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科學化,開放性的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形成良性的培訓機制,提高繼續教育的質量,為全面擔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