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天又任第三屆畢業班語文教學。該班學生與前兩屆學生無論是學習還是表現各個方面相差甚遠。班學生由于種種原因,語文基礎差,對一篇完整的文章根本沒耐心讀下去,而且,課堂上注意力集中不到二十分鐘,就在下面竊竊私語,或是看老師批評誰或說錯一句話一個字便起哄大笑……如此種種。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該怎樣面對他們,改變這些現狀呢?
我在接任后,從下面入手:
一、摸清形成此狀的原因。由于學校語文教師的缺少,暫請一名性格內向的女孩作代課教師,所以七年級一年中并未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反而,助長了調皮學生的威風,學生上語文課純粹無興趣,上早自習時,常溜號去別處玩(這是本校從未有過的現象)。班主任也常幫助教育,但收效甚微。
二、立足語文課堂。把語文課上成生動活潑易于接受的課堂。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青少年對“愛情”問題的敏感、關注。先從語言表現上吸引他們。九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詩歌,在接觸文本內容之前,先講了“談談詩歌”的知識。我充分準備后,在講詩的特點時,大量舉例,比如鄭愁予的詩“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比如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我以朗誦的方式吸引他們,并用歌聲展示給他們,使他們明白原來語言的表現也還有這樣美妙動人之處。由于開頭開得好,他們對詩歌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再如,先從他們喜歡的故事型教材入手教學,講《智取生辰綱》時,先從《水滸》中他們熟悉的人物說起,把主要人物的故事及回目列舉出來,不怕耽誤時間。把每個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并留下一定的懸念,引導他們自己探索。再如講《孤獨之旅》時,把整個小說內容情節都給他們加以介紹,這樣吸引他們感受到同齡人成長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使他們對讀書產生了濃厚興趣。
結合《給女兒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愛情”對人生的理解和認識,告訴他們一些自己對人生的認識感悟。不回避“愛情”的話題,通過課堂教學的學習,許多學生或許曾經有些許“早戀”的苗頭,但慢慢的隨著自己認識的提高,也打消了這些念頭,專心學習了。
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不光是傳授了知識,還讓學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并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了思想教育,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堂上不再起哄大笑了,轉而變得學會凝神貫注,學會了善于思考。
三、積極參與班級組織的活動及其他相關活動,關心他們的成敗得失,積極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找出差距,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肯定。比如,在學校舉行拔河比賽、隊形隊列廣播操比賽、春季田徑運動會及班會活動時,極參與其中,與他們同喜樂,共憂愁。活動中與往年相比有進步時,肯定他們充分理解他們,這樣我和他們就成了貼心人,我說的話也成了他們口中的“經典”。
四、與其他教師精誠合作,以達到共贏。英語老師是我的鄰居,七年級曾經代過他們,很受他們喜愛,八年級由于工作需要不再代他們課。當九年級時,他們重逢了,他們非常高興。與老師配合默契,老師也經常夸贊他們。我的口頭禪是“你們英語老師說你們背單詞快,說你們作業做的認真……”,他們受到鼓舞,學英語熱情高了,學語文熱情也高了,這樣讓學生學習有了勁頭,盡管與其他班還有差距,但他們是在不斷進步著的。
由于自己的用心,從九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學生愛讀書了,上課安靜了,注意力集中也善于思考了。許多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尤其是臨近畢業前一周,我生病請假兩天,到校后學生說:“老師,我們好想你呀!”。在臨考前一天的英語課上許多學生依依不舍地告別老師,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任這樣一個班語文課一年后,我有許多感受。作為教師,不管面對怎樣的學生,應該具有以下素質:一是耐心;二是愛心;三是合作精神。教師應時刻不忘的是:一是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只看考試成績,更應該注重對人格的培養;二是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予以暗示和鼓勵;三是一視同仁,首先是作為對一個人的教育、培養,而不是把他們只當一個知識的載體。誠如此,教育才真正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