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制定新的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進行宏觀指導,新課標以學生為本,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統一起來,形成全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課程標準體系。面對新理念下的歷史新課標,歷史教師的角色轉變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一、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歷史課程標準》將歷史教學的目標界定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中不難看出,歷史教育的根本目標更加重視透過歷史的學習,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潛力的開發與人性不斷完善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重結論、結果,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忽略學生是怎樣學的,省略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不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這無疑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而新課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和過程與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和技能、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伴隨著相應的、復雜的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感知現象——進行概括——實際運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問題,掌握規律,解決問題。
傳統教學中,教師以書本為教學任務,學生以記憶為根本目的,形成灌輸——接受的模式。而今天,終身學習已成為人的發展的基本特征,更多的知識只能靠學生自己去學。歷史教學必須“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才能得到提高。
新課標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應向學生發展轉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
二、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系。新課標的實施呼喚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傳統師生關系中的教師是居高臨下的權威者,缺乏對學生應有的尊重與關愛,更缺乏雙方的互動與合作。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這種師生關系顯然與新課程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是必須要改變的。新課程的實施呼喚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師生間的民主與平等。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
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指師生的合作、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師生關系是教學最基本的關系,所以師生之間的合作尤為重要,是合作學習的重要一環。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必須要具有合作意識。在師生合作學習中,教師應當放下架子,蹲下身子,這樣學生才能消除畏懼,活躍思維,創造性才能得到解放。同時,學生也要尊重教師的勞動,要和教師共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合作關系。在和諧的氣氛中,師生間互相溝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成共識、共賞、共享,以實現師生的相互改造、相互學習和共同發展。
三、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傳統課程的教學觀把“課程”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政府和學科專家來制定的,普通老師無權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老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教學的方向、目標或計劃,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傳遞課程的過程。課程成為一種指令、規定,教材成為圣經,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課程與教學走向對立。
新課程改革指出:課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構性,課程不是從現代生產線上出來的靜態的工業產品,也不是一件供人欣賞、評鑒的藝術品,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內容不斷豐富,其價值與意義不斷創生。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老師和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老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四、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師之間實現廣泛的合作
長期以來,教師的工作是“孤獨”的,與學生有心理距離,同行之間也很少交流。這種情況在歷史教師中也表現得比較突出。大多數學校的歷史教師習慣于孤軍奮戰,偶爾搞一些教學觀摩、集體備課,但都是走走形式而已。歷史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加之課程綜合化趨勢和高考3+X模式的推行;研究性學習的開設等等,這些都對歷史教師提出新的要求。
研究表明,當一個學校內的教師經常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探討教學時,則學校內的學生具備較高的學業成績,同時多數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很好。由此可見,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師需要群策群力,在教學中實行集體備課,相互討論,共同分享資源與靈感;相互觀摩教學,吸取他人先進經驗,這是最可行的辦法;同時,3+X也要求歷史教師必須與各學科交流;并且有條件的話,歷史教師可與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教師進行各種類型的合作。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專業視野更加寬廣,教學能力不斷提高,進而擴充個人的專業實踐理論的內涵。
五、新課標呼喚知識型、創新型的歷史教師
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傳統教學難以解決的,這都需要教師去研究、去創新。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學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新問題進行反思、探究,對積累經驗進行總結,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策略。僅靠單一的專業知識是不能勝任新課程的,知識的盡可能廣博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歷史教師不斷地學習,補充新知識,吸取新養料,來充實自己,完善知識結構,豐富教學。
總之,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角色,積極投入到實踐中,用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的同時,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做到教師與新課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