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熱身
利用網絡資源平臺,瀏覽學案,思考學案中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
教學設想
通過網絡資源平臺,了解課文歷史背景,逐步養成自讀、精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目標
在第一課時文言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重點探究人物語言,品味言語深處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文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
教學方法
點撥法、問題探究法
教學用具
網絡平臺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逐步讀通了《燭之武退秦師》,不過今天老師由這幅地圖想到了一個問題:燭之武當初為何選擇退秦而非退晉? (一看地圖,并展示課件)
“以其無禮于晉——秦軍氾南”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從中可以看出矛盾的根源主要是晉國和鄭國,鄭國和秦國沒有直接矛盾;秦晉是分兵駐扎,不是合兵一處,就為下文退秦提供機會,這是退秦的客觀條件。
探究 (人物語言描寫)
過渡一:那么,在秦晉聯軍大軍壓境之際,鄭國為何選擇燭之武去出使秦營呢?——(讓學生回答)一是佚之狐的直接推薦;二是鄭伯的最終選擇。
1.(請一位同學朗讀佚之狐的話,后追問)佚之狐的建議,鄭伯為何聽而從之?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這句話其實在暗示:首先對于燭之武的才能佚之狐是很清楚的,是十分肯定的;其次是國家滅亡和鄭伯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就會淪為卑微的階下之囚。鄭伯正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心里也肯定了燭之武的才能,最終才立即采納佚之狐的建議。 (板書佚之狐→鄭伯)
過渡二:在當時,燭之武其實是有牢騷的,那么鄭伯該如何呢?下面請同學們朗讀鄭伯的話,思考:鄭伯的話中有幾層含義?——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在緊要關頭,作為一國之君的鄭伯勇于承認錯誤,先是動之以情,然后曉之以理,言外之意就是說國家滅亡,不僅我深受其害,你也會淪為卑賤的亡國奴。 (板書鄭伯→燭之武)
過渡三:一國的君臣之間是可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那么弱國的臣子面對強大敵國的虎狼之君時,難道也可以嗎?老師范讀這段,請同學們在聽讀時梳理出這段話的層次。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滅掉鄭國,結果你的力量變弱,你的盟友變強。(二看地圖,重點翻譯“越國以鄙遠”,課件顯示“亡鄭”)這種事理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首先使秦伯信服。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保留鄭國,鄭國可以提供補給,對你是百利而無一害。(三看地圖,重點翻譯“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課件顯示“舍鄭”“利”)這里的東道主實際上是秦入主中原的一個軍事基地。
“且君常為晉君賜矣——君之所知也”——歷史上秦國曾有恩于晉國,而晉國卻一再背信棄義。這是史實,是事實。(一看秦晉聯系的歷史資料,課件顯示“無信”)
“夫晉,何厭之有——”——現在晉文公是不會輕易滿足的,滅鄭以后必將滅秦,只會使秦國的土地減少,使晉國獲利。(四看地圖,重點翻譯“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課件顯示“無厭”)
在以上燭之武說服秦伯這些事實和事理中,你認為哪點最能讓秦伯大悅呢?(學生思考并回答)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發困,君亦無所害”——古代的戰爭都強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需物資的補給往往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在秦伯看來,保留鄭國,不僅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更能讓鄭國成為秦國的附屬,當成是入主中原的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軍事堡壘。所以秦伯非常高興,不僅答應撤兵,且與鄭國結盟,派大將助鄭防晉。(二看古代戰爭的歷史資料,五看地圖,并請同學們結合課后練習三的參考譯文)
小結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從中看出,不管是立足現實,還是著眼歷史,燭之武都始終圍繞秦國的利益而展開,都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最終以利打動秦伯。
過渡四:到此為止,燭之武退秦已經取得成功,甚至超出預想,那么文章為何沒有結束?請同學默讀這段,仔細品味晉文公為什么在怒火中燒的情況下沒有聽從子犯的建議,反而作出撤兵的舉措呢?老師在讀的時候認為其中晉文公的三點理由有真有假,你們同意嗎?
①晉文公真的是一位仁君嗎?(三看秦晉聯系的歷史材料)
不是:首先他侵略鄭國,其次曾背信棄義,他推行的是霸道,而非仁政、王道。
②怎樣理解失去了自己的盟友,是不明智的?用散亂替代整齊,真的是不符合武德嗎?(五看地圖,并結合春秋戰國的歷史資料)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貿然追擊,首先有可能讓自己陷入秦鄭的夾擊之中,使晉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其次從實際情況看,秦軍戰斗力強,如果不未雨綢繆,為了意氣之爭,那勝負之數還難以預料;最后他的南面還有一心想要復仇的楚國。
由此可見,晉國最終選擇退兵,這實際上也體現了晉文公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根本上是從晉國的切身利益出發。
總結
今天這節課,圍繞四個人物的語言,從剛才同學們的討論中我覺得大家對文本的閱讀、對語言的品味已經更深了一步,意識到古文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讀通的階段,更要進一步的讀懂,去領略古人的語言藝術,感受古人的才情智慧。(板書“智慧”)。
布置作業
由鄒忌諷齊到燭之武退秦———領略古人的語言藝術、應對的智慧。
預習《荊軻刺秦》,思考:退秦還是刺秦———由燭之武和荊軻想到的。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