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今天的信息時代,多媒體這一科學技術的出現,更新了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它在很多地方取代了傳統教學模式,將老師一味的講、學生被動的接受變為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認知,融老師的引導點播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達到了師生節時省力,使學生可以直接進行參與交流和互動,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語文課堂 激發興趣 變抽象為具體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加快了教育教學領域知識的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應用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勢在必行。
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的確具有自身的優越性,它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手段相對呆板的教學方式,在文字、圖形的基礎上增加了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加強了表現效果。學生可以直接進行參與交流和互動,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資源共享。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插播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增加教學信息,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
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媒體介入,使語文閱讀實現了從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能方便地閱讀,快速地獲取相關知識。如教《沁園春·雪》一課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歷史知識、音樂、課文朗讀以及圖片整合到課件中,把毛主席的壯志豪情及淵博的知識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情操教育,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二、創設情境,喚起共鳴
語文教學,利用多媒體的聲音和圖片可創設美好的情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品讀以及進入審美境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蘇州園林》時,在課件中設置一些典型的園林圖片,激起了學生對景物欣賞和對語言品味的好奇心,并讓學生真正領悟蘇州園林“移步換景”的特點。教《沁園春·雪》一文時,配合恰當的樂曲讓學生朗讀,渲染了一幅北國風景圖,讓學生不自覺地融入其中,很自然地理解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思維
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學生的感知階段創設情景,提供課文有關的聲音、圖像,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真實情景結合起來,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如教《隆中對》一課時,講歷史人物如諸葛亮、曹操、劉備、周瑜等人物介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描述,用多個視頻片段一起融入課件中,使學生的知識面不再束縛于課文中那些單調枯燥的重點字、詞、句中,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學生的共鳴。
四、聲畫并茂,變抽象為具體
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事物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由于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現,將抽象、概括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東西,使文字符號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講“咆哮”一詞時,利用圖像及錄音,讓學生一邊觀看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狂風襲來吹倒樹木的錄像,邊聽狂風怒吼的錄音,使學生真正體會狂風“咆哮”,并把這一詞語應用到相類似的場合中,不但使學生對詞語認識深刻,而且引用自如。
五、變虛為實,變靜為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虛幻、想象是作者從客觀事物中生發出來的。以多媒體教學,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靜為動。如在教《雨說》一文時,先讓學生在《春之聲園舞曲》音樂聲中欣賞各種雨中、雨后的“親雨”片段,油紙傘下的引人愜意的片段,毛毛細雨中孩子們狂歡的片段,久旱逢甘露的人們欣喜的片段,雨后初晴新苗偷偷的從泥土中探出小臉的片段等,它們姿態各異,看著看著,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滴小雨,融入其中,飛向人們的衣領里、孩子們手心里、久旱的田地里。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小作者的觀察想象,虛實結合與動靜相生,學生馳騁于美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氛圍中,他們都迫不及待地要發表關于雨的見解,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小雨滴,以“雨”的自述來描述感想、想象。
只要正確認識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應用多媒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媒體教學活動,以激發為先導、視聽為手段、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語文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已成為當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作為一名當代教師,應該能夠熟悉現代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并能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并使之與傳統的教學媒體相結合,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