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二十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學生今后喜不喜歡學物理、愛不愛學物理、怎樣學物理,可以說第一堂物理課對他們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某種程度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物理教學 初中物理 課堂效果
學生要有學習物理的興趣、有探究物理知識的渴望,才會有學好物理的源泉、動力。尤其是民族地區農村中學的學生,大多是“談物理色變”。因此,我認為,第一堂物理課的重點應放在激發學生興趣、打消物理難學的顧慮、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氣上面。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選擇實驗室作為第一堂物理課的教學場所,以滿足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
山村學校的孩子在小學時重點是學語文、數學,像科學這一類的學科卻是形同虛設。八年級學生第一次上物理課,大多從未到過物理實驗室,對里邊是什么樣?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等都感到非常的好奇和渴望。所以,一聽說要到物理實驗室上課,都興奮不已,早早就到,一進實驗室,就七嘴八舌,問這問那,既緊張又激動。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這個有電嗎?會不會電到人?面對這類問題,老師不必一一解答,抓住一兩個典型給學生簡單介紹,留下懸念,以便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樣一來,還未正式上課,學生的情緒就已經很高,那種迫切的心情和渴求的眼神顯而易見,為整堂課起到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
二、儒雅端莊的儀表裝束、親切溫和的教學語言能融洽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
老師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你所教學科的喜愛程度。學生只有對老師有好感,喜歡你這位老師,他才會對你所教的這一學科感興趣,至少不會產生抵觸情緒,這也才有可能談得上學好你教的這門學科。因此,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就很重要,它關系到你這一學科教學效果的好壞,所以,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著裝打扮要自然得體,既不能穿奇裝異服,也不能不修邊幅,蓬頭逅面,總之要給學生一種愉悅的感覺;其次,語言要形象準確、生動簡練、幽默有趣,這樣學生才會注意力集中,歡暢樂學,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被充分調動。
三、結合學科特點,列舉身邊物理現象,打消學生認為物理深奧難學的顧慮
八年級學生拿到物理課本后,一般都比較興奮,他們迫切希望能學好物理,但同時也受高年級學生的影響,認為物理難學,特別是其他學科成績差一些的學生,更是懷疑自己能否學好物理,對自己沒有信心。針對這種情況,第一堂物理課就應該告訴他們:物理是一門自然學科,初中階段的物理與其他學科雖有一定的聯系,但關聯性并不大,有自身的特點,不要認為自己其他學科沒有學好,就不能學好物理;而且初中階段的物理知識分為聲學、力學、熱學、光學、電學等幾個部分,各部分之間雖有一定聯系,但同時又相對獨立,相互影響不大。
針對學生認為物理深奧難學的顧慮,教學時還可以列舉相關日常生活、生產中常見的物理現象,進行分析、解釋,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并不高深莫測。比如:
1. 為什么夏天在發生雷電時,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2. 彩虹是非常美麗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怎樣形成的?
3. 我們每天照鏡子時,為什么會看到鏡子中有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
4. 夏天天氣炎熱時,為什么用扇子扇一扇就會感覺到涼爽?
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解釋,教師只做選擇性的解答,學生不一定一下就能明白,也不需要他們回答。學生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感到熟悉又覺得神奇,這樣就有力地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想知道答案的急迫心情顯而易見,對學習物理的渴望也就油然而生。
四、利用實驗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第一堂課的實驗設置,關鍵是在于通過實驗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因此,所設計的實驗應具備淺顯、直觀、易操作,又具有強烈趣味性的特點。我設計了兩個趣味實驗:
1. 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杯子“倒”提水;
2. 演示慣性現象的“巧”打雞蛋。當這兩個實驗的器材一亮出,并向學生說明要怎樣做時,課堂氣氛一下變得緊張,全體學生都用一種迫切而期待的目光,緊緊盯著老師,然后教師魔術般的完成兩個演示實驗,學生的緊張情緒一下放松下來,但又感到非常神奇,紛紛問道:杯子里面的水為什么不掉下來?紙片怎么能承受那么重的水?雞蛋為什么沒有隨著紙板一起飛出去?他們渴望著老師給他們答案。這時老師告訴他們:通過物理的學習,同學們自己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釋清楚這些問題了。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激起了他們親自動手進行探究的欲望。
五、以物理學家的故事來激勵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同學都在學習地理,知道月球在繞地球轉動,而地球又不停地圍繞太陽轉動,這是為什么呢?還有我們使用的地球同步通訊衛星總是繞著地球同步運動,而不遠離地球,這又是為什么呢?其實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就可以得到解釋,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萬有引力定律是怎樣得出來的呢?向學生講述牛頓通過觀察身邊蘋果落地的現象,并進行思考、推理,從而得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再有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教堂做禮拜時,發現懸掛在教堂中高空中的吊燈不斷來回擺動,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于是他反復觀察、反復研究,得出了擺的等時性。根據這一原理,人們制成了早期的吊鐘。
通過這類故事,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注意觀察、用心思考、勇于實踐,也許你就是未來的物理學家。這樣一來學生不斷興趣大增,而且也有了學習物理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第一堂物理課并不在于要向學生灌輸什么物理知識,也不拘于用什么教學方式,只要我們采用各種有效措施,千方百計的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打消物理難學的顧慮,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氣,那么這堂課就算成功了。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保持學生這種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么,整個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便會迎刃而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