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家,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1944年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于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圍繞著四個核心問題展開論述的,泰勒認為,編制任何課程與教學計劃都必須加以回答的,即“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提供哪些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才能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怎樣才能知道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這四個問題看做是課程編制過程的階段:制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泰勒原理”也為我國教育教學理念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課程設計要注重教育目標來源多樣化
教育本質上講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它最終的目的是要學生在身體、精神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教育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要事先確定可以檢驗的教育目標,體現一定的預設性,這樣才能夠檢驗教育教學活動是否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教育目標正是我們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的基礎。與此同時,教育目標的制定要克服簡單化、片面化的取向,注重教育目標來源的多樣化。因為“任何單一的信息來源,都不足以為明智而全面地選擇教育目標提供基礎。”教育目標的制定要從單一的“學科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中心兼顧社會變革發展需要和學科體系的邏輯性、系統性。泰勒提出選擇教育目標的三個來源,即對學生的研究、對當代生活的研究以及學科專家的建議。體現的正式這種教育目標來源多元化的理念。
二、課程評價要注重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泰勒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將評價引入了課程編制過程,它指明了教育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安排、教學組織的方式和結果評價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教育評價是考察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教師教學活動最為有效的手段,通過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進步、在哪些地方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從而幫助教師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不斷地促進學生取得進步。評價實質上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程度的過程,沒有比較就很難鑒別優劣。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實踐活動,它涉及教育對象的各個方面,如情感、智力、技能等,因此,評價也要從多個角度展開,綜合評價教育對象。評價方法要做到多樣化,紙筆測驗只是評價的一種常用的方法而不是唯一方法,因為“任何有關教育目標說期望的行為的有效證據,都可以提供一種適當的評價方法。”問卷、觀察、調查、訪談、樣品收集、記錄分析等方法都是進行評價的有效手段。這些方法的綜合應用也體現了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避免了以往評價重定量評價輕定性評價,重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的弊端。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有利于全面、辨證地評價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此外,評價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或者分數,它應該是學生目前學習情況的剖析面,或者說是一組綜合性的描述術語。
三、課程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泰勒強調教育是主動的過程,是學生積極投入的過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就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發生。可以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美國大量的課程研究項目都是有學科專家指定來確定,很少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使教育成為一種純粹的傳遞系統。泰勒的課程模式,從本質上講是以“學生為本”的,如教育目標的三個來源中,第一個就是對學生的研究,其次才是對當代社會生活和學科專家的建議。在學習經驗的選擇上,他認為“學習經驗是指學習者與他所能反應的環境等外在條件的相互作用。”教師可以通過環境的安排、教學情景的構建,向學生提供教育經驗,以引起說期望的反應。教師的角色是教育情景的構建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意味著他自身積極主動的參與。另外在課程評價的環節,泰勒也強調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來調整課程,從而不斷地改進課程。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課程編制還是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都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課程與教學工作一味地以學科專家和教師作為主體,無疑是本末倒置。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考察它們最需要什么,做到學生興趣、需要與社會要求學科專家建議三者兼顧。
四、課程編制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
泰勒認為課程的編制的四個過程,即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和評價教學結果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進行調整的過程,通過教學結果的評價,發現學生實際行為發生的變化與預定教育目標之間的差距,發現缺陷,從而提出改進的措施。課程設計是一個不斷地重新設計、重新編制以及重新評價的過程,使得課程與教學計劃能得到年復一年的改進,逐步形成有效的教育計劃。教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實施—評價—改進—實施,這樣一個不斷循環螺旋上升的過程。教育決策者要經常深入基層,傾聽教師與學生對課程與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廣泛征求教師、學科專家、學生以及家長的意見,從而提出改進課程與教學措施。這樣就可以做到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這一點,可以從美國的教育改革實踐中得到一些啟示。
五、關注學生的校外學習,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
泰勒指出,以往的課程與教學理論,往往重視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忽視對學生校外學習的研究和利用。基于此,他在70年代中期提出“學習發生在哪里?”的問題。他認為學習不但發生在學校里,而且也發生在家庭里、社會里。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將來能夠建設性地參與社會,習得必備的知識、技能、以便為社會和個人的完善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但是學校只能提供學生所需的部分教育經驗,其他教育經驗只能通過校外的學習來獲得。泰勒呼吁改善整個教育系統,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如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更加關注學生所學內容的價值,加強校外課程以及幫助學生應付校外環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最重要場所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背景直接制約著孩子的發展,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智力水平、經濟狀況、生活習慣、處事態度甚至是一言一行,都可以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家庭教育甚至比學校教育還重要。如果說家庭教育搞不好,學校教育的成果也難以奏效,就會出現“7+2=0”的現象。鑒于此,開展教育要充分發揮家庭的重要作用,采取一些措施包括提高父母的文化素養、加大宣傳力度使家長從觀念上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大意義,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聯系,成立家長委員會,形成家校聯動機制。家庭教育工作到位,就能夠鞏固和強化學校教育的成果。
“泰勒原理”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圣經”,一直影響著課程理論的發展,無論是后來出現的“課程理解范式”,還是多爾的“后現代課程”,都受到泰勒課程原理的啟發,在討論課程理論的時候也不能繞開該理論。許多課程理論專家如布魯姆、古德萊德、惠勒和派納等人,都從泰勒的理論中獲益。但它也有不足之處,如:教育目標過于行為化、課程編制的過程過于機械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因而在指導當前的教育教學實踐時,汲取有益成分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
【參考文獻】
[1]拉爾夫·泰勒.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解艷紅:泰勒.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簡析及其啟示.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