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歷史教學中要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談了個人的看法。分別從四個方面展開闡述:一,遵循科學性原則,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二,強化學生主體作用,創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三,突出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四,重視合作交流,促進探究性教學。
【關鍵詞】歷史 探究性教學 探究精神 主體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歷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有: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探究能力等。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實施探究性教學。歷史探究性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知識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下面就歷史探究性教學中要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遵循科學性原則,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在歷史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學習者個體的主動學習成為可能。各種各樣的媒介以不同的形式,從各種角度沖擊著學界已有的觀點、理論。因此,我們的學生在探究歷史問題時,一定要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分析、評論問題,做到去偽求真,有理有據。當然,我們要求中學生達到的探究創新,與專家學者所從事的專門研究是有區別的。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要求他們模擬專家學者研究某個課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二、強化學生主體作用,創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我們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探究性教學活動尤其要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給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并在活動中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差異,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要給學生發表不同看法的權利,師生之間展開觀點爭鳴,鼓勵學生公開指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不當之處,師生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不斷前進。
三、突出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最有價值的本錢。”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生才能在原來的思維基礎上不斷地創新。而思維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其中有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求同思維、求異思維、集中思維、發散思維等等。如果只有單純的求同思維,就必然會唯師、唯書、不敢超越別人,而且知識面偏窄,尤其是對與其他學科、與現實生活、與社會、與科學技術聯系的知識缺乏全面的了解,當然更談不上探究創造。在歷史探究性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思維的流暢性、普遍性和獨創性,而求異思維和想象思維是比較常見的思維方法。
求異思維即是發散思維,它的特點就是不迷信書本和權威,打破思維定勢,從新的角度思考并得出富有創新的結論。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查閱有關書籍、報刊及網上資料,收集和整理新知識、新觀點、新成果,及時了解史學界的新動態。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創新能力與科學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于想象思維,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常常驚奇于學生的急驟性聯想能力。急驟性聯想是指集思廣益方式在一定時間內采取迅速的聯想,而引起新穎而富有創造性的觀點。在歷史探究性教學中,這種聯想思維方法的使用常顯出優越之處。為此,我們必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不斷積累進而轉化為對未知領域的探究,從而掌握自我闡釋各種時事政治、各種歷史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
四、重視合作交流,促進探究性教學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他人交流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的需要,也是歷史探究性教學的需要。學生在探究歷史問題過程中,相互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不僅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合作交流是師生一起從事理解活動的一種有效學習,其中包含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和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這兩方面的互動。在歷史探究性教學中,要注意創設合作情境,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多維觀察世界,用思維概括性去總結規律,找出諸多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通過歸納綜合,完成科學理論的表述。
【參考文獻】
[1]鐘君泉,朱慕菊主編. 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王智棟. 新課程標準下歷史教師的兩個“轉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