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中傳統“灌輸式”的學習讓師生“教與學”的效果大打折扣,為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要求,需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進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 研究性學習 素質能力
一、傳統教學方式使用素質教育的新要求
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方式依然以書本知識的傳授為重心,教師被看著是知識的權威,而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給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掌握現成的知識,使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利于學生學習高中物理這個學科的知識點和知識體系,但比較封閉,較少讓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與我們所學高中物理相聯系,機械訓練得多,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忽視,學習主動性被壓抑,因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的引入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很顯然,這種教學方式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被逐漸引入。
研究性學習是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時,通過觀察現象、討論分析、研究原因、實驗論證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在老師引導下的富有個性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是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變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與以往的傳統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的特殊之處在于:第一,教學中主張學生的共同參與;第二,強調問題解決式的學習。
可見,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為廣泛,學習方法更為豐富,需要師生的互動與協作,對教師而言,則從偏重于知識傳授向知識與操作的協調發展轉變,從局限于基礎知識向廣博知識面協調發展轉變,有效地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并且,這一學習方式也正好符合高中生的成長特點,因為高中學生處于體力和智力迅速成長的時期,精力旺盛,聰敏而好學,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好奇、好學、好動,對一切未知事物都感到驚奇,總想弄個水落石出,并且有把物理學好的滿腔熱情。如果老師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物理環境,引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將極大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研究性學習有效實施的路徑思考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推行研究性學習,這對我們廣大師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如何在現有的教學模式和物理課程體系中,既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筆者結合本校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1. 教師首先要改進教法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常常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上教什么、怎樣教,主動權始終在教師手中。盡管過去也強調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學生參與,但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這種傳統的物理教學側重于教師的“教”,并且還存在著較明確的可操作性程序,教師只要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就能夠進入程式化的教學,甚至還可參照一些現成的教案進行教學,這種可操作性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已扎根于許多的物理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之中。
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基本方法是要求教師精心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的過程式、情境化的教學。
2. 創設充分參與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首先要善于利用多種媒體創設客觀探究情景,包括各種實驗情景、直觀情景、自然情景和社會情景等。其次要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智力情景,教師要研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找到新舊知識的最佳結合點,確定學生的“最佳發展高度”,設置問題情景,促使新知識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識結構中。
例如,學生在學習光的折射知識以后,對于不同的透明體對光的折射效果是否一樣,仍是一個未知領域。以此為出發點,設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不同液體對光的折射規律》,并創設研究性學習的情景。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或演示小實驗展示真實情景,將一枚硬幣放入碗中,人站在不能看見硬幣的地方不動,接著向碗里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便可看到經水折射后硬幣的像;然后在學生看到直觀的實驗情景后再提出問題情景:(1)剛才你們見到的現象是屬于什么物理現象?(2)如果倒入碗里的不是水,而是別的透明液體,比如說是酒精、煤油等,實驗現象會有什么不同嗎?再讓學生思考討論后教師又提出探究情景:這里我們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不同的透明液體對光的折射程度一樣嗎?請同學們先提出猜想,然后設計一個實驗來證實你的猜想。接著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最后教師突出重點、提出以下問題作為點撥指導:(1)你對所研究課題的結果有什么猜想?(2)你準備選取哪些器材組成一個什么樣的裝置?實驗原理是什么?(3)你將測量哪些量,控制哪些量,能畫圖說明嗎?能設計出一個記錄數據的表格嗎?(4)你會面對哪些技術上的問題并如何處理?哪些問題可能無法解決?哪些問題需要教師幫助?
通過以上的情境分析,讓學生充分去探索、思考、交流,并歡迎學生爭辯,表揚學生發表獨立見解。這樣將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使他們的思維素質得到一定的培養和提高。
3.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貫穿學法指導
研究性學習說到底是學習方法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向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學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做好學習方法的示范,并使學生及時把學習方法內化,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